欢迎访问黄冈市政协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一生坚守的家园之梦

信息来源:黄冈政协网 www.hgzx.gov.cn 作者:王露 时间:2016-01-28 浏览量:

   “我就是想通过建设这个博物馆,让我们年轻人体验民俗文化,感知历史,珍惜先辈为我们创造的生活。”121日,市政协委员邹又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40出头的邹又新,历经14年不懈努力,创建起全省首家民营民俗博物馆――大别山民俗博物馆。14年的艰辛,他抢救性收藏了20000余件民俗藏品;寻访调查了数以万计的民间老艺人、老把式、“老文化”,搜集整理大量民俗文献、影音资料,抢救性地保护了民间遗产。由于贡献突出,邹又新被评为首届“黄冈十大新闻人物”,还荣获“湖北省首届十佳民间文化守望者提名奖”、“黄冈市文联系统突出贡献奖”,新华社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是什么原因,让原本是普通上班族的邹又新,走上了保护大别山民俗文化遗产的“崎岖山路”?

    邹又新说,自家兄弟几个都在城里工作,年迈的父母在农村,不愿意离开老家。于是邹又新想通过搞个农家乐,让父母颐养天年。2003年,在全国“农家乐”还刚刚起步的时候,邹又新开始建设具有大别山特色的农家乐。在建设过程中,他收集了很多犁、耙、箩、筐等农耕器具,接触了很多民间老把式、老艺人,引起了他的强烈兴趣。

    每一件器物、每一种风俗都有它的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积累着先民们的智慧和经验,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特定区域的科学文化。

    “每个行当都有很多传奇故事,老祖宗留下的技艺,除了本身的生产价值,还承载着文化和情怀,那些智慧让人感动,给人启发。”邹又新介绍,仅一个木油榨工艺,就有80道不同的程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油料营养价值。油榨工人在撞木头时喊出的号子“来呀!来呀”,不仅是在排解生产压力,也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求和祈盼。

    风光秀丽的大别山,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造就了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这种极具大别山特色的民俗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乃至湮灭消失。挖掘和整理大别山民俗风物,抢救和保护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邹又新倍感时不我待。

    “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它的抢救和保护,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仅凭我个人的痴迷,仅凭我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是无法完成的。”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邹又新奉献了最好的青春年华,昔日的富翁变成了今天的“负翁”,身心也因严重透支积劳成疾。但为了保护民俗文化,邹又新不仅奉献了自己,还劝服自己的女儿报读了文化产业专业……

    如今,在抢救和保护大别山区民俗文化的同时,邹又新还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已组织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100余场次。大别山民俗博物馆被团省委命名为首批“湖北省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已免费开放接待了20多个省市观众20余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邹又新看来,民俗文化的保护,迫切需要转变观念,借力造血。必须通过民办公助、公私联办、股权资助或与景区、企业合作建分馆、主题馆等多种模式加以保护开发,需要广大社会力量和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他说,未来的路依然艰辛,但他初心不改,为实现自己独创的生态型、场景化、体验式保护和传承大别山民俗文化的梦想,将一生坚守。

上一篇:近访画家余敏文
下一篇:践行“延安精神”助推“双强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