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市政协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信息来源:黄冈政协网 www.hgzx.gov.cn 作者:万亚平 时间:2014-06-03 浏览量: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产业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优先发展产业。只有产业发展了,有了经济基础,才能解决农民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吸引人,留住人。

    一、发展现代农业

    农民变市民是城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农民的生活方式与城里人不同,他们需要在房前屋后种瓜种菜,饲养家禽家畜,需要有存放农具的场所、晾晒农产品的场地。城镇化不能赶农民上楼,上楼的农民闲暇时找不到用武之地,无所事事,倍感空虚。村居时人排泄物可肥田肥地,集中后可制沼气,农民赶上楼后这一切被废掉,农民不习惯,难接受。城镇化不能消灭村庄,不能消灭农业,要用“田园组团”和“建筑组团”交叉展开的现代理念,来谋划中国的城镇化,用“逆城市化”运动的措施,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城镇化,把现代农业作为城市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提升城镇生态质量,现代文明加农耕文明,形成都市中田园和田园中的都市格局,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种什么,养什么,要合理规划。以市场为导向,农户为主体,效益为中心,规划为前提。突出农业元素、科技元素、文明元素、旅游元素结合,体现山乡水韵风味,生态田园风光,人文村镇风格,中国农村风情。

    怎么种,怎么养,要科学指导。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坚持质量、安全、效益、环保原则,科学种养,质优价高。

    谁来种,谁来养,要机械操作。耕田不用牛、割谷不用镰、籽粒不落地、稻禾不上堆是中国农民劳作的愿景,机械化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级,增加农业操作程序观赏性。

    卖什么,怎么卖,要加工增值。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生产名特稀优产品,实现农超对接,产销见面。

    在哪种,在哪养,要建设园区。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和经营农业,土地流转顺畅,少数人种多数田,多数人不种田。基础设施配套,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排得出、灌得上。规模连片示范,建设大园区,发展大农业,打造大景观,产园结合,产城整合,园园互补,一业一基地,一园一景区。

    二、发展新型工业

    工业是实现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主要路径。城镇化建设中实现工业后发赶超,不能走传统工业老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率显著、持续稳定增长作为衡量取舍标准。改革创新,发挥市场力量,建立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弱化政府配置资源权力,建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加大教育科技对工业支持力度,建立能激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在生产中运用的制度和机制,加快技术进步。将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以信息化引领工业发展。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开发资源办工业,招商引资办工业,争取项目办工业,加工转换办工业,能人回归办工业,腾笼换鸟办工业。注重高新技术与农村资源结合,发展农村新型能源,利用人畜粪便发展沼气发电,利用秸秆和垃圾生物质发电,在有条件的农村利用风能、地热、水能、太阳能发电。以不牺牲环境、不浪费资源、不遍地开花,尽量向园区集中、向产业集聚、向骨干企业集合。

    三、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无烟工厂、朝阳产业。自古以来“小桥流水人家”勾勒出我国农村自然景观,给人类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习近平总书记“不挖山、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指示,是对我国农村城镇化最好的总体规划,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看点。

    抓好观光旅游、康乐旅游、体验旅游,统筹规划,管建并举,分步实施。全面展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村镇美景。吸引人们到村镇去看山、看水,看人、看家,看猪、看羊,看果、看花;到村镇走土路健腿,吃土菜健胃,呼吸清新口空洗肺,接地气,添底气,聚福气;到村镇体验农耕文化的厚重,体验农民群众的质朴,体验农业耕作的艰辛,体验农业丰收的喜悦,品味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乡村旅游业的切入点很多,培养亮点,包装卖点,制造兴奋点,重点抓好规划、建设、宣传和管理。

    发展物流业。把农村生产、加工的农副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卖出好品牌。把外面好的工业品进回来,让当地人民群众用起来。建立专业市场,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新型的经合组织,买全国,卖全国,买世界,卖世界,搞活大流通,促进大繁荣。

    打造信息业。推进手机农村成人全覆盖,有线电视农户全覆盖,宽带上网农户全覆盖,修通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农村信息产业,让农民建网站、开网店、用网购。

    保留农耕文化。既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又要留住农耕文化。满口无牙的老祖父,断断续续的故事有可能是厚重的历史回忆;满头银丝的老祖母,手拿剪刀颤颤抖抖剪出的剪纸有可能是时代的杰作,老家院墙垫脚的猪食槽,有可能刻印的是前朝的痕迹,垸前老祠堂的屋檐上描绘的彩画有可能是先人理想的勾勒。

    中华文化的根在农村,农村文明是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母体,农村一旦脱农,任何文明都将灭亡。不能让工业化、城镇化毁了农耕文化,要抓紧发现、抢救、整理、完善、保管农耕文化。流传的乡戏,特有的民俗,祖辈遗留下来的风情都是无价之宝,要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加强县乡村文化机构、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用文化包装文化、用文化发展文化。

    记住纯真的乡情。那种“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诚挚无邪,那种“能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邻里亲情何等纯洁、无比宝贵。中国城里人多数来自农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多少从农村出来的城里人梦里回老家。儿时的伙伴还在吗?游戏的场地还在吗?舌尖的美味还有吗?悦耳的俚语还有人讲吗?记住这些纯真的乡情,要宣传、要教育、要建设、要体验,有的还要立法。农村姓氏修谱要延续,农村姓氏建祠堂要引导,清明节回乡祭祖的美德要传承,回老家过春节要提倡,机关干部进村的“三万”活动要坚持,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活动来传承文明、保管历史、打造乡情。

    农村没有雾霾,没有堵车,适合人类居住,要制订政策,允许城里人到农村置业、定居,白天当城里人,晚上当农村人,上班当城里人,休假当农村人。农村人在城里打工、买房,也应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入户、入学、保障等政策。“二元”结构变成“一元”结构,农耕文化发展成多元文化,人才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就会加速,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就会加快。

上一篇:为武穴新型城镇化点赞
下一篇:梦想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