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路上大步走
黄梅玉玺林牧开发有限公司主营林业,创建于2003年,现有林业基地5175亩,业主是市县两级政协委员金玉玺。该公司的活立木蓄积累计产值已达1800万元,并且每年以400至500万元的速度增长。
金玉玺的创业之路充满艰辛。
一
金玉玺与他的意杨基地
无论你在黄梅县城哪个角落,问起开清真餐馆的老金,就会有人给你指点,让你去鄂东大市场的对面,那儿有一座三层楼的清真餐馆,这餐馆就是老金开的。
说起老金的创业,还得从他辞职下海弄潮开始。1991年年底的一天,金玉玺突然向领导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他要下海赶市场经济大潮!他的原工作单位是孔垅镇第二医院。在很多人眼里看来,医院工作是最好的工作,医生职业是最好的职业。为了这份工作,也为了这个职业,他磨炼了近十年,努力了近十年。
1969年,他上山下乡到周仙农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9年,才在落实知青政策的时候,被安排在分路卫生院工作。
上山下乡的那一年,他刚满14岁。他是知青,是接受再教育来的,为了图个好表现,放牛、捡粪这些别的知青不愿干的事,他干,有时还要装成一个大人样;耙田、耕地,这些青壮大劳力做的事,他也学着干、抢着干。因为干好了,就可以经贫下中农推荐,去工作、上学、或者去当兵……他的梦想是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为了实现这个梦,他苦熬了10年。这10年,他当过场部通讯员,在乡企管会做过炊事员。他喝过粥、吃过苕渣粑、糠菜粑。这些都是他应该珍惜得来不易的这份医生职业的理由!到了1991年这一年,他的从医经历也已经超过12年了。不久前,他刚刚在黄冈考试获取了药师证书。一切都朝着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他却向单位递上了停薪留职的申请。人家问他为什么要丢掉在医院当医生的工作?他说:“我是受了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鼓舞。小平同志叫我们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看了那份南巡谈话以后,我看准了一个目标,中国就是需要真干事业、干大事业的人!”
他的下海意愿,得从他爱人开的小眼镜店说起。那一年,他的爱人所在的街道办小厂破产了,爱人回到家里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他就张罗着申请执照,找门店,让妻子开了个眼镜铺子。他们家世代都是吃做眼镜饭的,这可以追溯到曾祖父那一代。他们的曾祖父从安徽迁移到黄梅孔垅定居,就是以开眼镜店谋生的。后来传给祖父,祖父又传给他的父亲,他家做眼镜生意有近百年历史。当年,就因为他不愿意靠吃父辈留下的现存饭,所以选择下乡,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属于自己的世界来。
改革开放之初,他在医院工作,妻子在街道工厂工作,算是捧上了“铁饭碗”。原以为今生不用靠做眼镜生意吃饭了。想不到今日,祖先留下的眼镜营生才是最实际最管用的谋生手段。那时,他白天到医院上班,晚上就在妻子眼镜店里忙碌。八十年代后期,有不少家庭都象他一样在两个制度下谋生。按当时的话说,叫做脚踩两边船,谁不害怕政策有变!如今有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他才有了胆子闯市场。
二
他辞职以后,就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创办了民族卷闸门厂。
妻子开了几年眼镜店,有了积蓄,他觉得把钱放在银行给别人投资,自己赚点利息不合算。夫妻商量,打算到小池开发区搞房地产。老金他为人做事谨慎,拿定了主意的事,也要去实地看一看,才最后决定下来。按他的话说,用的都是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不能“塌火”!
为求稳妥,他特意上小池镇看小池新开发的精品街,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个商机。那就是:搞改革开放,住在城镇的人都在打开自家的门店,准备做生意;而一些从乡下上街来的人又都在斥巨资购买临街的地皮做门店。打开的门店,新做的门店,这些都是要做卷闸门的,做卷闸门的材料,黄梅没有,只好请外地来人来料加工。
这里就有一个巨大的商机。
就在人们都把自己的大笔资金涌向买门店的时候,老金打消原来想买门店的念头,转而购置做卷闸门机一套。他成立了黄梅县民族卷闸门厂。厂里雇用几个下岗工人,请来外地师傅强化培训,然后就自己甩开膀子干了起来。卷闸门产品一投产,很快就打开了市场,城关、小池和武穴、九江等县内外的客户都慕名而来,一时他的产品供不应求,很快就获取了可观的利润。
下海,他挖出了第一桶金,但老金不是个小富即安的人,他觉得赚回的本利拿在手里不踏实,又立即着眼寻觅第二个商机。世上商机无限,只怕你不具慧眼。下一个投资方向又让他瞄准了,那就是开旱冰场。他在孔垅投资5万元做了一个木地板溜冰场,溜冰场开业,生意火爆,很短的时间里他就收回了成本。
三
投资、投资、再投资。老金的心目中瞄准的是一个目标;把事业做大!他知道:开个眼镜店,办个卷闸门厂,仍然是停留在小作坊的境界,摆脱不了小手工业的束缚。他要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就只有朝县城或更大的地方奔。
人说:“树挪死,人挪活。”在停薪留职的几年以后,他的事业已经有了起色。1993年,他瞄准了县城鄂东大市场对面的一方宝地,那儿立着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刚刚兴建起来的一幢三层楼房。
这幢临街楼房是民宗局贷款兴建的,主体建筑完工后,欠贷款20多万元,没有钱进行装修,工程处在停顿状态。金玉玺了解到这一点,他提出要承租这幢房子并且答应一次为民宗局付清贷款本息24万元。双方很快就此达成协议,合同规定这幢房子将承租给金玉玺经营十二年。
金玉玺承租下这幢房子以后,就对它里里外外进行了一番装修,总计花费44万元,开了一家以民族饮食为特色的“清真餐馆”。老金从此在县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这是黄冈市唯一的一家清真餐馆。作为回民后裔的老金,想到的是民族餐饮的独特风味,以此吸引顾客。
餐馆经营以民族风味的餐饮为主。主菜单为:涮羊肉、红烧牛尾、红烧牛排、清蒸鸭、清墩瓦沟……鲜美的食品,吸引顾客纷至沓来,在餐馆就餐的有来自新疆、云南、广西、宁夏、湖南、安徽、江西等十数省的客人。
这时,有人看到老金在经营方面已经很有起色,就劝他要注意入帮入伙,说:现今凡是做大生意的,不靠黑道就靠红道,不然你很难维持下去的!老金听后正色说:“什么这道那道,我走正道,靠共产党发财!”
由于他在经营方面的突出表现,县政协把他吸收为政协委员。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也作为私营业主,老金想到的不单单是个人赚大钱,他在自己谋求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接济周围相对贫困的人,在他的公司工作的下岗职工有60多人。老金的事业越做越大。
四
有自称会相命者,说老金的财运快走到尽头了:老金拥有的固定资产毛估算怕有百来两百万,家庭生活也达到了小康,政治上己是市、县两级政协委员,年龄也近五十,人混到这份上,够本儿了。对一般人来说,这种宿命论的观点,也许不错,但对于老金,就“老道失算了”。
老金是个闲不住的人。老金更是个敢跟宿命抗争的人。从下乡知青,到医院医生,到个体户,到私营业主,他从来就不遵从命运的安排。
2002年,他被推选为政协黄冈市第二届委员,参加了第一次全会。这让他感到了莫大的荣誉,同时也让他感到了小小的不安。跟其他委员比起来,他觉得自己做的还太少,要做一个合格的市政协委员,自己还要努力。
他要用自己的努力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他要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干出个样子来报效国家。
在市政协二届一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会上,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委员,一个私营企业家,他谈到了自己创业的艰辛,同时也谈到自己往后发展的难处。在场的市政协副主席张冠英听了他的发言,散会以后,找到他的住处,跟他谈天,说到发展意杨生产很有市场前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金当即就让张副主席把意杨的信息再跟他讲一遍,张副主席亦表示全力支持。
就这样,老金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贵人。他决心在意杨方面大干一场。这一年,他自费参加了“湖北省第一期速生意杨林培训班”。回来后,他在内湖承包了一片撂荒的湖滩,一下搞了50亩意杨苗圃。奋战一个冬、春,苗圃发展起来了,他要为这50亩苗圃最终找一块生长地。50亩苗圃,十几万株苗木,这要多大一块地方把它们栽下去!
有人担心他摊子铺得太大,资金不足,会闹的半途而废,就劝他光办苗圃,专卖树苗,虽然是小打小闹,但没有风险。小打小闹不合他的性情,他否决了别人意见。县政协副主席石国祥知道他发展意杨遇上了难题,就帮他出主意,找对象。在他们共同努力下,找到蔡山镇庙垸村,那儿外江有一片几千亩撂荒的江滩,滩头多是潮泥,非常适宜意杨生长。各方支持,很快就玉成了此事。2003年下半年,他的意杨基地全部迁到蔡山庙垸村外江的沙洲上。他的金洲林场正式成立起来了。
荒洲上,荒草长有一人多高且茂密。除草是一件耗工费时又非常吃苦的事。他在洲上跟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两个多月,才把场子打开。为了更好地开发这块地,栽好意杨林,他购买了一台旋耕机、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台汽油抽水机,并配一台发电机组,还打了深井一口。考虑到要长期扎根创业,他又在上面做了七间瓦房以及一些人、畜生活的附属设施。现在,金洲林场已植意杨20多万株,按照科学方法栽种,存活力达到95%,按现今的市场价估算,到2010年,这片意杨总价值当有五千万元。他还在幼林里间种上1000亩地的优质小麦或黄豆、芝麻等经济作物。同时,他还搞了立体养殖,养了200条黄牛、10000只鹅,以短养长,综合发展。在20年承租期内,他要把这儿变成林特、畜牧、养殖基地,最终把这儿变成一遍绿色海洋,鸟儿的天堂,黄梅民族开发公司金洲林场旅游度假休闲宝地。
永不满足的金玉玺,2005年底又投资80余万元,在黄梅县城附近的濯港镇樊湾村承包荒山145亩,实施第二期绿化工程,至目前已种植樟树、杜英树、罗汉松、桂花树、茶花树、梅花树、红峰树、龙枣槐等40余个品种,计大小苗10万株,成活率在95%以上,目前,苗木长势喜人。2006年下半年,该公司又追加投资100万元,在二期工程附近扩大荒山承包面积300亩。金玉玺要在这里建成黄梅最大的生态园区。
金玉玺由一名医生下海成为个体经商户,又由个体经商户转变为承包大片土地的新农庄庄主。一次一次的跨越,一次一次的发展壮大,正应证了那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党的十六大要求全党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作为市、县两级政协委员,金玉玺正是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模范人物。他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2006年11月30日
(作者单位:黄梅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