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县政协聚焦基层治理 推进一线协商
今年以来,浠水县政协紧紧围绕省市政协工作要求,将“协商在一线”工作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认真谋划、高位推进,力求“协商在一线”工作出水平、出特色、出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成各类委员议事室45个,组织开展协商议事活动20余场次,一批意见建议正在转化为政府和部门的实际行动,人民政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一)县委高度重视。一是县委常委会第一时间听取了工作汇报,专题研究“协商在一线”工作,将“协商在一线”工作作为全县重大改革项目,纳入县委总体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落实、一体考核。二是成立了开展“协商在一线”委员议事室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高位推进“协商在一线”委员议事室工作。三是以县委办文件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政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开展“协商在一线”委员议事室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制度层面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对“协商在一线”工作的领导责任,从而形成“党委主导、政协主责、委员主体、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政协主动作为。县政协相继召开党组扩大会、主席扩大会,传达学习全市“协商在一线”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精神,协商讨论《浠水县政协关于开展“协商在一线”委员议事室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和专委会主任联系指导委员议事室工作制度。将“协商在一线”工作作为县政协重中之重的政治任务,全力推动“协商在一线”工作往深处走、往实处落,用政协搭建的“小平台”促进构建基层“大协商”,不断推动新时代地方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专班履职尽责。县政协工作专班及时召开了“协商在一线”工作推进会、业务培训会,组织相关人员武穴、红安等地现场参观学习。主席会议成员经常深入联系点,亲自指导委员议事室建设、协商活动开展,督促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各专委会主任具体履行指导职责,从议事室选址到制度建设,从协商议题的选定到调研活动的开展,从协商会议的组织到协商成果的转化等各个环节加强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
二、搭建平台,协商议事
(一)围绕“五有”搭建议事平台。在议事室的建设上,按照不增加基层负担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场地,与其他会议室、活动室合并使用,实行资源共享。每一个议事室达到“有阵地、有标识、有制度、有设施、有记录”的“五有”标准。同时,完善各委员议事室组织架构,明确议事活动召集人,真正把议事室建成协商议事的阵地、建言献策的平台、集中学习的场所、联谊交流的纽带、凝聚共识的前沿。
(二)严把“四关”开展协商活动。认真抓好商前调研组织、协商会议召开、协商成果落实、事后民主监督等关键环节,使整个协商议事活动形成“闭环”,进一步提升协商议事的实效。协商前,坚持“不调研不协商”原则,围绕协商议题,组织参与协商的人员深入一线查实情、深入群众听民声、深入交流出真知,掌握“第一手”资料,体现“群众有需求、委员有建议、党政有考虑”三结合。协商中,注重开展面对面沟通协商、线上线下互动协商、场内场外联动协商,扩大协商参与面。协商后,及时汇总整理协商成果,形成简单明了的协商议事建议清单,报同级党政组织。党委政府根据协商议事建议清单研究提出初步意见,制定工作责任落实清单。加强协商后的民主监督,把监督作为检验协商成效的重要手段,确保协商议事成果得到有效转化。
(三)按照“三个满意”推动成果转化。经协商达成共识的议题,报同级党组织确定后实施,协商成果转化实施情况向参与协商的政协委员和议题提出人反馈。同时,建立跟踪问效机制,由联系的专委会跟踪负责,对协商事项的实施情况实行全程跟踪问效,努力做到让参与协商的政协委员满意、协商议题提出人满意、受益群众满意。
三、注重创新,务求实效
为了确保协商活动取得实效,我们努力在协商议事的方式方法上大胆尝试、努力创新、务求实效。
(一)委员参与全覆盖。本着“个人自愿、统筹调配,打破界别、全员下沉,优化结构、增强合力”的思路,按照“住址就近、职能相近、工作贴近”的原则将县政协委员全部下沉到各议事室,充实壮大协商力量,为委员参加活动拓宽渠道、提供平台,增强委员荣誉感、政协归属感、履职绩效感,确保委员参加协商活动的参与度和覆盖率。
(二)议事方式多样化。在议事地点的选择上,我们提出可以在议事室坐下来协商,也可以到院坝湾落面对面协商,还可以到田间地头现场协商。在议事形式的选择上,我们采取发言、讨论、提问、解答、辩论、释惑等方式,努力增强互动性,达到充分协商的效果。
(三)协商议题贴民生。在协商议题的选定上,我们重点聚焦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要事、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实事、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难事来开展协商。到目前为止,我们重点选择了园区道路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城区体育设施、优化办事流程等一批民生议题开展一线协商。这些选题通过广泛征题、反复比选、党委审定、会议商讨等程序,选取切口小、立意高、关联广、见效好的协商议题,让协商活动上贴中心、下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