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市政协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资料

清明节,想起那位在青藏高原上行走了八万公里的麻城人

信息来源: 作者:李国民 时间:2019-06-18 浏览量:

 

 

 

    李德威 (1962—2018),男,湖北省麻城市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青藏高原研究近35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学术专著3部,负责国家科研课题30多项。经过多年实地调查,1992年他提出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一举打破“板块构造假说”,是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的第一人,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完整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种现象。2011年至2012年,两次以执行主席的身份参加香山科技会议,先后获得“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诸多荣誉。他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成为目前国际地学界的热点。2018年9月14日,因病英年早逝。

              

  

 

 

   英年早逝的麻城籍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   


他的QQ名字叫喜马拉雅 

李国民

 

前夜,我在梦中遇见了我想见的他—李德威同学后,几乎再无睡意。

 梦中的我,见到想见的人是幸运的。梦中我见他似乎不开心地坐在山顶上的一个忛布棚里……

梦醒后,我很是不安,就下决心,放下其它的事,把我眼中几十年的他写出来,也算是我在这清明时节,寄托我对他的深深怀念!

四十年前,也正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踏进高中的校门,只见意气风发的他,开心地拿着中国地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时侯,他只有十六岁,老师以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豪;家乡以有这般才子而骄傲;我们无数学弟也视他为勤奋学习的楷模。

后来二十年,我们天各一方。虽然囿于条件而不常联系,但也是彼此心存挂念,总是真诚关注。而每次偶遇他的父亲,问到德威同学时,他那平时没有一丁点笑脸的爸爸,也会露出一丝笑意。有时也会说:不知他忙些么事?听说他大多数时间在西藏山上,联系不上。

 

 

 

李德威教授在青藏高原上的行程超过八万公里   

 

尔后,我才知道,德威同学和中国地质深切地关联了,而圣洁而又神秘的青藏高原就是实验室、探索场,当他成为博士生导师,带领他的学生、团队,为研究大地构造、为我国地震预测预报、为探索并把干热岩、固热能变化为实用,他已经行走可爱的青藏高原三十个春秋了。

此刻,我忽然想起十多年前,我曾问李德威时的那一句话:“你脸怎么黑红黑红的”。

他淡淡地充满快乐地说:“是风吹的”,却从不说他在无人区、在青藏高原,足迹踏遍喜马拉雅山的山南山北,跋涉在深沟险境里的艰辛,也从不说他从事构造带的论证和开展地质研究的事。他在高原上行程超过8万公里的事,我也是他走后,才知晓的。

所以,我和很多认识李德威的人一样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正是我们时代所奇缺的“默默无闻”,他怀抱理想去探索去攀登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去宏扬和怀念。

 

 

 

           李德威教授追思告别仪式现场

 

现在我也算明白了:他的qq名为什么叫:喜马拉雅。那是因为他把喜马拉雅装进了的心里;他的灵魂也完全溶化在青藏高原上。就象他的学生说的:“他跟板块较劲、跟地震较劲,就是在跟自己的前途较劲,他甚至把生命置之于度外”。

这也映正了他离世前交待的那样:他的骨灰要撒到拉萨河谷,要撒在冈底斯山上。

如今,他的这一愿望,他的学生和儿子李喆按照他的遗愿实现了。可我思想着:德威同学那冷冷的墓碑,墓碑上他的像貌,依然迎着雪域高山的寒风,是多么的严酷而又可亲可敬啊!

岁月虽然不会倒回,但德威同学和我们常常短暂的过往,都存我心。

不能忘,十多年前的一个初春时节,我们在中国棋院那几分钟的相聚。那时,他儿子只有十五六岁,孤零零一个未成年人在北京,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裤子比身高短了一长节。我便在走廊悄悄说:“德威。今天抽点时间去给儿子买条裤子吧”!

 

 

 

           参加追思活动的领导和来宾

 

德威的回答是:“我哪有时间去帮他买裤子”他这话,让我十分诧异,甚至觉得他对儿子,怎这么不尽人情。要换别人,冠军儿子,又获得中国围棋新人王称号的儿子,可是宝中宝啊!

难怪有人说:李博导很固执,不善交际,是一根筋。这话我是非常认可的。

就拿前年春节吧,是大年初一,我打电话约他说:“一起吃顿饭吧”。

他回答我说:“我定好了后天要去海南,那儿的干热岩固热井,已钻探至四千米了,好忙,”。

 

 

 

            李德威教授生前接受采访片段

 

“科学理论创新从来不是坦途”,但探问真理的热情,让李德威获得了超越寻常的快乐与满足。没几天,我便看到他主导的“中国东部第一井”,终于成功的消息。

这也是他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我国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能源打下的坚实基础;这也世界基础研究,向实际运用的里程碑式事件。但我万万没有想到,这却是他今生与海南、与他投入全部精力的固热井,作了永久的告别!

在令人无比惋惜的同时,我更能能体会到他生命最后两天,在已经不能说话时,用笔写下歪歪斜斜的十个字:“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良苦用心,因为我亲眼见证过倔犟的他,为开发固热能,五年前,他四处救资、求助的场面。

 

 

 

     李德威教授的妻子回忆与其生活的点滴


“为天下苍生谋福祉”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就有的理想情怀,这话在李德威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诠释。记得他那次担任香山科学会议轮值主席后的等三天,我向他谈起自己在四川遇上512大地震,只想逃离时,他很开心地笑着说:“你想跑,我却为没买到机票,没立马赶到震中心而急得团团转”!

如今,往事只能成追忆,相逢只能是梦里。但我每每想起他时,我就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幼稚和可笑!更明白了为什么网上对他留下了十九万多条的赞美词!

 

 

 

市民参观石门峰圆满人生博物馆李德威个人展


有人说:他是大地赤子;有人说:他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的同事说:他是寂寞先行者;我说他: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是,他却是不折不扣的合格的中国学者、科学家。

 他无愧于全国优秀教师,无愧于荆楚楷模,更无愧于这个求真务实的时代。   

 

【作者简介】李国民,男,湖北麻城人,1981年参军,现居北京。先后在山东、四川、东北等地工作。

上一篇:《黄冈文史第16辑》
下一篇:鲍海涛:我与围棋国手李喆的家乡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