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补短板:提升群众创富造血能力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访谈时间:1月5日
访谈地点:黄冈日报社两会全媒体访谈工作室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
市人大代表、罗田县胜利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胡晶告诉记者,胜利镇是罗田县北部山区的一个大镇,全镇有71000人,43个村,2个社区,近年来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已经实现6238户、16766人的脱贫攻坚任务,目前在全面巩固脱贫成效。同时全镇正在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力建设胜利文化小镇,规划搬迁罗田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胜利实验小学等,这将进一步带动全镇经济发展,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胡晶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从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按照巩固脱贫成效的要求,依托特有的资源,因户施策,一户一策,找准贫困户脱贫的产业路径,提升群众创富造血能力;二是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在农村的水电路、农村的环境治理方面,扎实下功夫,提高农村人居环境;三是补齐乡镇集镇建设的短板,坚持以镇带乡(村),高昂乡镇集镇建设龙头,全面提高集镇建设和管理水平,优化完善集镇功能布局和市政配套,推进小城镇综合整治。此外,胡晶还认为要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坚持党建引领,全过程、各方面要突出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基层走上依法治理的轨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要求和总抓手,农业产业化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市政协委员、湖北兆至现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明兆说。
肖明兆认为,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三农”知识培训,使农村一线锻炼成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要结合本地实际,将现有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项目资金,向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内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当倾斜。要围绕本地区域优势,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找准农业产业定位,拓宽发展空间,科学制定农村产业规划,从空间和时间上合理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区域、城乡间的协调发展。
肖明兆还表示,要着力构建绿色生态产业融合生产体系,引导农业生产主体采用生态种养模式,推行生态耕作。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构建产业融合的经营体系,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有效解决农业产业融合的瓶颈制约,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上一篇:人口聚集: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文化小康:筑牢小康社会的精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