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我高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四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四十年前参加“十年文革”后第一次恢复的高考,我就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一九七六年高中毕业后,我回家生产,犁田,挑粪,割谷,插秧,什么脏活儿、累活儿、苦活儿都干过,上过水利,还干过记工员,参加过大队文艺宣传队,几个月后,大队选我当民办教师,先教小学,后教初中。
就在教初中的那年,也就是一九七七年的八、九月间,听说党中央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由推荐上大学改为凭考试录取上大学。知道这个消息后,我高兴无比,心喜若狂,心想推荐上大学、招工当工人哪有我这祖祖辈辈是普通农民儿子的机会呢,而今也有出头之日了,于是就与其他几位民办教师偷偷地去报名考大学。
那时的农村,消息非常闭塞,报纸很少见到,收音机也没有,广播广的东西水份多,不知道国家局势稳不稳,政策变不变,这次招生改革算不算数,很是担心,因此从报名、复习到考试,我们都非常低调,从不张扬。
回家后,我就开始找书找资料,准备复习,可到处找遍了,就是找不到参考教材。
1964年,我发萌读小学,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就没有课本教材,只学《毛主席语录一百条》,每天读呀、背呀,不错,从头到尾都能背下来,接下来就是背毛主席著作“老三篇” 和“八万八”。老三篇就是《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三篇文章,当时不懂什么叫“八万八”,只知道死记硬背,后来才知道是毛主席语录八万八千字,简称“八万八”。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读初中时学校才开设了代数、几何、英语、语文、地理、历史、政治课,但没几天,出了北京小学生“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样当接班人”反“教育回潮”事件后,我们那个山村中学就只开政治、语文、数学(简本)、历史、地理课,其它课都减了,直到1976年高中毕业也没学过英语、代数、几何、物理、化学。
高兴之余,就开始反思了,不知道考什么内容,又没有看到考试大纲,当时传抄的那些离奇数学试题,让人看了就心发慌、头发昏,一心想“跳农门”的我,就一半是拼命一搏,一半是听天由命。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也是事不逢时,当时我们大队是三个小大队合并的,学校分散在三个地方,大队决定重新建房,将学校并建到一块儿,初中部当时是三个班,一年级两个班,二年级一个班,两个老师教一个班,我带初一(二)班的语文和初二班的历史、英语课,上午上课的老师下午去劳动,上午劳动的老师下午回校上课,轮流转,手握半天粉笔,再去挥锄头,力量是多么地渺小啊。
每天晚上都要打夜工,基本上无空余时间复习,我们两个老师睡在一间房里一张床上,一人一盏小煤油灯,劳动回来后的夜色是那么地深沉,身体是那么的沉重,累得腰酸背痛的我们,身心是多么的疲惫哦!收工上床后就打呼噜,哪还能看书复习啊,于是两个人我考他、他考我,我睡着了他就推醒我,考问我什么叫“唯物主义”等,他睡着了我就推醒他,问他什么叫“唯心主义”等,就是这样也坚持不了一会儿,俩人都睡着了。
到了考试那天,来到洗马高中考场一看,参考的人还真不少,约有几百人吧,不管三七二十一哟,我只管找到自己的试场,坐在自己的考位上,考两天就考完了。
考完后,我就回去等呀等,与生以来,深刻领会到了翘首盼望的含义和焦急等待的滋味,终于等到初选的发榜,我和另外两名初中部老师榜上有名。按照通知,我们步行四五个小时到县城参加体检后,又经过漫长的第二次等待。这一次比前一次更难熬,更揪心,等呀等,一直等到第二年初中开学了,还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
正当我惆怅、苦恼、准备再报考时,1978年3月的一天,市财校录取通知书来了。手捧录取通知书,我欣喜若狂,人一下蹦得老高:“跳出农门啰”,父母为我高兴,乡邻为我祝贺,置办酒席欢庆,答谢亲友乡邻。
上学的行囊很简单,一床被辱一口木箱一个挑子,唯一一件新东西就是母亲为我买一块新布缝制一床大红印花被面子。临行时父母送我到村口的山坡上,父亲沉默寡言,母亲却千叮咛,万嘱咐,不要着凉了,衣服要洗干净……我走了很远,父母还站在山岗上,母亲将手抬在额头上瞭望,这一千古送行的格式永远映在我的脑海里,刻在我的心中,尽管那段路不长,我却走了很久很久,直至永远也没有走出父母的那个期望、关爱的目光。
1978年入学几个月后,就迎来了有关江山社稷分水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是一个万象更新的年代,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节,每天都有平反昭雪的新闻,每天都有争相传看传抄的诗歌小说。
在老师的心目中,我们是最珍惜时光、最善于学习、最能吃苦的一届学生。“七七级”的学生都明白,我们是有幸的一代,有幸赶上了改革时代的第一个好春天,有幸乘上了改革时代的第一列火车,我们是那个时代“千里挑一”的幸运儿,是那个时代“百里挑一”的弄潮儿。我们来自四面八方,有工人、农民、教师,也有干部、军人、商人,年龄大的30出头,已经婚娶,甚至生有子女,年龄小的十五、六岁,思想与身体尚在发育之中。但这些差异,并不妨碍我们的思想碰撞,并不阻碍我们的情感交流,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教学楼里,我们认真学习,意气风发,神情专注;图书馆内,我们如鱼得水,废寝忘食,学而不厌;南湖池畔,我们激情满怀,真诚交流,畅谈理想;还有那月下的吉它,如溪水一样欢快流畅;那操场上的身影,如骏马一样矫健潇洒。长江里波浪滔滔,激荡着我们的学习激情,回荡着我们的豪言壮语;南湖畔云雾飘香,传递着我们的同窗情谊,浓郁着我们对母校的不舍之情。
毕业后,我被分配回本县工作,有幸参加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幸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几十年的光景转瞬即逝,如今我步入老年了,饮水思源,感恩戴德,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怀想我参加高考的那些峥嵘轶事,愈加怀念我的母校,怀念我的老师,怀念我的同学,怀念“七七级”们一同走过的青葱岁月。
上一篇:四十年前的自信
下一篇:那时候,我们多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