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市政协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杨疾超椽笔长挥裁日月

信息来源:黄冈政协网 www.hgzx.gov.cn 作者:刘富中 时间:2010-07-26 浏览量:
    当代书法界,黄冈师范学院教授杨疾超颇有声望。
    除作为专家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人才库”,他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湖北中流印社副社长,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培训委员会委员,等等。
    担任多项社会职务,学术成果丰硕,杨疾超的曲折成才经历,更让人叹为观止:
                       撇与捺:铮显至情至性,感受爱恨情愁,尝尽喜怒哀乐
    1964年农历六月初一,杨疾超出生在黄梅县徐港乡素聿村。其父请“高人”为其起名“疾超”。一年之后,面对摆在面前的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官楮钱陌等“抓周儿”,杨疾超第一下就抓起一杆笔。这兆示着这孩子以后“学识渊博,前途无量”。
    然而,人生有如“人”字,一撇是顺境,一捺就是逆境。杨疾超的童年和少年,逆境多于顺境。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出身“富农”的母亲在政治上多受歧视,儿子因此也常受人们白眼和打骂。母亲常朴素地开导小疾超:“学你细舅爹,学好本事就没人欺负你。”
    “细舅爹”写得一手好字,村里红白喜事,都请他去“掌墨”……从此,小疾超决心:一定要做生活的强者,用“书法”来改变全家的命运。
    疾超8岁那年年根儿,父亲照旧备好红纸、墨和笔,等着细舅爹来写春联。可掌灯了,仍不见其影踪。不知是真有事,还是有意激发小疾超的雄心,细舅爹硬是没去写春联。
    看着满目愁云的父母,疾超一激灵,登上小板凳,冲动地拿笔蘸墨,就着煤油灯光亮,描出一幅“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对子。父母见了,乐得直哈哈:“我们杨家以后过年写对子不用求人啦!”
    就这一句话,在疾超幼小的心灵深深扎了根;也就是这次懵懵懂懂的提笔画字,使他从此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恰好教他的小学语文老师汪谋文是个书法迷,疾超拜其门下,每天练几页大字几页小字,使他长进不小。后来,疾超临摩毛泽东手迹出了名,学校办专栏、出黑板报、刷标语,都由他唱起主角!
                                 点与沟:行于苍茫人间,经历万水千山,丰富阅历人生
    寒来暑往。1977年,杨疾超以“全乡语文第一、数学第三、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黄梅三中。“破窑出好瓦”,村里人对杨家刮目相看。可1980年高考,杨疾超以1分之差名落孙山。
    骤然的失意,杨疾超很失落。但识才的班主任鼓励他:吃一堑长一智,相信下次考试会从容应对。母亲也宽慰他:“听老师话,‘复读’吧。”
    带着老师和父母的希冀,疾超走进了“复读”的课堂。
    然而,有志者多磨难。在连续2年“复读”里,杨疾超的高考成绩一年不如一年:1981年差2分,1982年差3分,均被大学拒之门外!素聿村人眼里的“明珠”,一下子黯然失色。
    一时间,杨疾超“大门不出,房门不迈”,一天到晚关门练书法,作为一种情绪的发泄。
    天下父母,无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有出息。母亲说:“答应一件事,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让你再去‘复读’。”
    “什么事?”
    “一年不挨毛笔。”
    “我答应!”疾超坚定了点点头。
    就这样,屡败屡战,1983年,杨疾超第四次高考,终于金榜题名。在接到黄冈师专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一家人喜极而泣……
古城黄州,有着灿烂的“东坡文化”。而苏东坡的“一词二赋”、《黄州寒食帖》等更激起了杨疾超沉寂一年的书法热情。他再次拿出毛笔,在研修大学课程之余,在东坡赤壁临摹,先唐楷扎下基本功,后转向“宋四家”,又追溯魏晋书法、锺王楷书、二王行草,直至汉隶、秦篆、六国文字、西周大篆、商代金文,于元、明、清诸朝书法也多有涉猎。
    临帖,杨疾超扬长避短,消化吸收。他不仅着意临摹古碑名帖,外出游览时,但逢前人的笔痕墨迹,书法石刻,条幅楹联,他也时时凝神却步,加意揣摩。当代的优秀书法无论是书法家的还是普通群众的字,他都先睹为快,报刊、杂志、书籍、画报、影视字幕凡属书法范畴的字体,街市上的匾额、商品广告,甚至海报上的好字,他也从不放过,总要留意一下笔划结构,布局章法……在“临”的基础上,杨疾超的书法与日俱进,渐被学校师生所喜爱、赞誉。1986年毕业时,他留校任教。
    书法,无声的音乐,灵魂的交响。杨疾超说:“黄州求学,使我有缘全面深入了解苏东坡,又正是在他的影响下,让我走进了奇妙无比的艺术王国。”
                               横与竖:秉着一腔豪情,踏破世俗常规,纵怀信念矗立
    杨疾超从教后,不仅选择草书艺术为自己的书法研习方向,而且从研究苏东坡的思想开始,进而研究书法理论。
    在他眼里,草书创作相对比较自由,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色彩。为此,他“自订字课”,每天写1000字,即便身体不适也勉力为之。
    苦练,使他临摹古人作品达到了惊人的准确性,诸多古人的法帖中,随便举出一个字,他都能写出来,与原帖丝毫不差!但再“逼肖”,也只能被人称为书奴。”如是,他极力发挥自己潜能,全力追求“书法中那‘点似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飘云,竖似高山流水,撇似犀象角鼻,捺如千钧弩发’的境界。”并决定考研。
    1997年至2000年,杨疾超进入吉林大学攻读书法文献与书法艺术硕士研究生,师从游于丛文俊先生门下,取得硕士学位。
同时,他对中国的书法历史、书法理论、书法批评、书法创作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其间,他的一幅行书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论文《关于项穆中和书法思想的几点思考》获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由此,他被中国书协吸收为会员,并以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两项专长开始在中国书坛崭露头角。
    2005年至2008年,杨疾超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文化史方向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文史学家王玉德先生。
    这几年,杨疾超成果丰硕――论文《“书肇于自然”与“书当造乎自然――中国古代书法重要理论命题述论》,获得全国第七届书法讨论会一等奖;《“书法”与“书道”――中国书法观念变迁考察》,获得全国第八届书法讨论会三等奖;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中国书坛第二届新人新作展》、《中日书法交流大展》等国内外重大展事,并在各种报刊发表作品300余幅……
    杨疾超说:“阅历的厚薄,涵养的高低,功底的深浅,以及对书写理论和技法掌握与理解的多少等诸多要素,都将决定创作者的水平和灵感,决定着作品的价值和地位。”至今,他依然向着“阅书百纸尽,落笔四座惊”的目标,继续攻读、创作,继续痛苦并幸福着。
    人生,何尝又不是这样呢!

上一篇:市政协委员钟必林捐资160万元扶持家乡教育事业
下一篇:情系山乡播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