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市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建议
食品药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推动我市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民族宗教委员会去年组织委员重点就我市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蕲春县进行了专题视察。我们认为,我市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重而道远。
一、我市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
全市现有规模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31家,其中百人以上企业26家;生猪定点屠宰场248家,奶牛养殖场13家,奶站16家;食品流通环节在册的食品经营者共有22235户,食品批发市场8个,集贸市场104个;餐饮消费单位6843家,餐饮从业人员31240人。现有药品生产企业23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2家,药品批发38家,药品零售企业1186家,药品使用单位3609家。
我市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一)构建了一套农村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按照 “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层层签订《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全市形成纵向层级由市到县市区、县市区到乡镇、乡镇到村,横向覆盖各职能部门和企业的工作责任体系。
(二)进行了多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在食品安全方面,坚持每年组织开展重大节日和中、高考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去年组织了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清查问题乳粉、打击违法加工销售和使用“地沟油”、不合格一次性筷子、学校食堂及周边食品安全、城乡结合部位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在药品稽查打假方面,先后开展了防治非典、甲流药械和非药品冒充药品、药品购销渠道、挂靠经营、超范围经营、药品储存条件、问题疫苗、药械广告等专项整治检查活动,有力打击了制售假劣食品药品的违法行为。
(三)编织了一张农村食品药品“三网”。将农村食品“三网”(责任网、监督网、流通网)和农村药品“两网”(监督网、供应网)建设有机融合。重点落实“三个纳入”,即农村食品药品“三网”建设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经费逐步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农村药品供应网纳入“新农合”体系。突出抓好“三个规范”,即不断规范监管责任体系,不断规范“两员”管理,不断规范药品经营行为。着力推进“三个扩大”,即扩大农村药品区域集中直接配送,扩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设置药品零售企业,扩大农村药品供应网诚信体系建设。
(四)打造了一支农村食品药品监督员队伍。以《湖北省药品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继英山县率先在全省配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员之后,罗田、蕲春等8个县市区由组织部门下文,配备了乡镇、社区食品药品专(兼)职干事。
(五)组织了多层次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创建活动。蕲春县2008年获得首批“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称号,全市13个乡镇被授予市级“食品安全示范乡镇”称号,英山、罗田、蕲春获得全省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称号。市政府去年还在蕲春县召开了全市食品(农产品)安全工作现场会,食品安全“六大工程”建设并被列为全市8项重点工作之一。 8月18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市政府签署了共建黄冈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市合作备忘录,共同打造全省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极少数生产加工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昧着良心生产销售假劣食品药品,坑害消费者,假冒伪劣食品从城市流向农村的趋势比较明显。农村居民普遍缺乏食品药品安全使用知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容易受虚假广告误导,识辨和防范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能力较差。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叫得多、行动少、工作时紧时松,难以保证食品药品管理的长治久安。
二是农村食品药品安全隐患较多。分布在农村的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小,软硬件差,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生产经营的食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学校食堂和群体性聚餐食品安全问题特别突出,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不容忽视,高毒农药、禁用肥料、限用激素在种养植中屡禁不止。多数农村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不规范,村卫生类药房内均无干湿温度计、冷藏设备及通风、避光、防鼠设施,药品购进、养护记录不全,一些卫生室和零售药店存在过期和假劣药品。
三是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任务繁重。我市有众多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学校食堂、零售药店、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链条长,环节多,涉及10多个部门,牵头部门难以有效协调。不少乡镇距县城30-50公里,每个县市平均只有食品药品监管骨干5-6人,乡镇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由于机制不顺,经费保证困难,对乡镇的食品药品安全实施有效的日常监管显得捉襟见肘,实际工作很难到边到位,实现全覆盖。
三、几点建议
(一)创优舆论环境,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继续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开辟专栏,以及上街设点咨询、印发宣传资料、拉挂宣传条幅、举办宣传栏、出动宣传车等方式,开展以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地、进农村的“四进”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帮助群众掌握食品药品消费常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工作。
(二)创新工作手段,加快食品药品安全基础建设。一是狠抓源头规范,建立科学的蔬菜、粮、油、牲畜、林果等初级农产品生产标准,并派出技术员指导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做到技术合同、技术培训、技术资料、良种良法、技术指导、生产服务等工作入户,全面提升初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二是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诚信企业、食品安全示范店、放心农家店、农资示范店、生猪屠宰示范点、示范粮(药)店、规范药房等创建活动,大力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质量安全意识,规范企业管理行为,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品药品安全。三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强食品安全基础建设。应捆绑相关项目资金,在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从根本上改善与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相适应的设施。
(三)创活体制机制,加大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力度。一是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各相关部门要联合执法,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由习惯于出了问题事后“灭火”的临时检测向更侧重于事前事中的前置性常态监测转变。二是落实基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机构和人员,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全市健全乡镇或区域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每两三个乡镇设一个监管站,对待乡镇食品药品监管干事,要像落实乡镇计划生育干事待遇一样,可以按平均每县15人,每人每月固定补助200元计酬,并且每年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三是建立健全与《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相配套的适用于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全程质量保障、风险预警、企业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应急处置、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并且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 黄冈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局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