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黄州城区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建议
“打造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市”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战略决策,黄冈基础教育是打造教育品牌的核心,黄州城区基础教育是全市基础教育的龙头,抓好黄州城区基础教育是“打造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市”的关键。
一、黄州城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
黄州城区基础教育现有中小学45所,在校生45460多人,教职工3525人,(其中高中3所,完中6所,初中6所,小学2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高中在校生15836人,初中在校生12238人,小学在校生17507人;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5163人,教职工517人;特殊学校1所,在校生85人,教职工18人。其中民办中小学幼儿园23所,在校生12862人。其中市直公民办中小学13所,在校生20468人,教职工1608人;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2380人,教职工236人。黄州区城区现有中小学26所,在校生23117人,教职工1799人;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2203人,教职工241人;特殊学校1所,在校生85人,教职工18人。冈经济开发区现有初中1所,在校生803人,教职工52人;小学4所,在校生1072人,教职工66人;幼儿园2所,在校生580人,教职工40人。“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制定了建设教育示范城规划并逐步付诸实施,教育投入不断增加,黄州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一是龙头地位初步确立。黄冈中学作为全国知名学校,被誉为“普通教育的一面旗帜”,为黄冈教育奠定了品牌基础。黄州中学和西湖中学艺术教育、黄冈外校小语种教育、市实验小学电化教育、市实验幼儿园家长教育在全市乃至全省独具特色,推动了黄冈特色教育的发展。黄州城区各学段教育在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教研成果,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社会声誉等方面,发挥了龙头示范作用。
二是优质资源拓展迅速。经过近10年努力,黄州城区已建成3所省级示范学校(黄冈中学、市实验小学、市实验幼儿园),6所市级示范学校。近10年黄州城区基础教育投入接近3个亿,招生总人数增加1.5倍。
三是师资队伍素质良好。黄州城区教师整体素质优于县市。黄州城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5%以上,教师中研究生学历逐渐增多;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有417人,占教师总数的14.1%;有特级教师20人,湖北名师5人,黄冈名师48人;有5人被评为全国模范(优秀)教师,15人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198人被评为黄冈市优秀教师;教师中有全国人大代表2人。
四是教育教学特色明显。黄州城区各学校在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学研究力度,各级各类立项课题38个,参与课题86个。黄冈中学在高中课程改革方面率先迈出步伐,启黄中学、黄州中学、市实验小学是全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宝塔中学、八一小学、考棚街小学是黄州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市区学校高考重点大学录取率、上线率万人比和中考成绩等次均在全市乃至全省领先,本科上线率在全省领先,为全市学校树立了榜样。
五是打造品牌已成共识。2007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打造黄冈教育品牌的若干意见》,提出以黄冈中学为龙头,创建一批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知名学校;并举办了“全国基础教育・黄冈论坛”,为打造教育品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以论坛为契机,由此拉开了打造教育品牌的序幕。
二、黄州城区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校布局不合理。一是老城区学校布点过密。在以市委、市政府为中心的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13所学校,其中高中3所,初中2所、小学6所、幼儿园3所。城区初中生、小学生、学前幼儿有1.7万人集中在这个很小的范围内就学。而在西湖二路以南及开发区几乎占市区一半的面积范围,只有2所完中、4所小学,尤其是西湖二路以南没有1所小学。二是办学规模悬殊过大。有在校生超过4000人的黄冈中学、区一中, 3000人左右的西湖中学、黄州中学、市实验小学、区实验小学,但多数是在校生1000人以下的学校,小学规模最小的不足100人。三是学校发展很不均衡。有条件好的省级示范学校;也有条件相对较好的市级示范学校,而有的市级示范学校装备技术非常落后,办学条件比县市区农村学校还要差。市直学校无论是规模、条件,还是质量、水平,整体上比城区其他学校要强。由于布局不合理,带来诸多问题和矛盾:其一,划片招生困难。老城区市实验小学、区实验小学、考棚街小学3所小学按照服务片区划片,只能完成一半招生计划,一半生源是择校生。其二,择校问题严重。高中主要集中在黄冈中学、黄州区一中、西湖中学、黄冈外校,初中主要集中在启黄中学、黄州中学、宝塔中学,小学主要集中在市实验小学、区实验小学、考棚街小学,幼儿园主要集中在市实验幼儿园、代代红幼儿园,而矛盾最为集中的又只在黄冈中学、启黄中学、市实验小学、市实验幼儿园。这一矛盾造成每年市区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难度很大,市民群众反映强烈。其三,安全隐患突出。老城区学校上学、放学时,校门前街道交通十分拥挤,周边环境较差。随着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人口日益增多;新城区不断扩展,学校建设滞后,学生择校到老城区学校,致使原有办学历史较长、教育质量较高的老学校学生不断膨胀,大班额现象突出且有加重的趋势,这种情况不仅导致市区教育资源日益紧张,也影响了市区基础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学校结构不优良。一是高中结构不优。黄冈中学高中与启黄中学初中并存,黄州中学、黄冈外校里面分别办有高中、初中,西湖中学、赤壁中学既有高中、又有初中,西湖中学还办有中专。二是初中结构不优。现有初中多数是与高中、小学并存,完全初中只有市实验中学、宝塔中学,但办学条件又相对较差。三是小学结构不优。在公办小学中只有省级示范1所,市级示范2所,多数是规模较小、条件较差的公、民办小学。四是公办、民办结构不优。黄冈中学、黄州中学参与举办民办启黄中学、黄冈外校,公办、民办体制不清,教育资源混合使用。五是跨学段学校不少。黄州中学、西湖中学、赤壁中学、菱湖高中、三博学校办有高中、初中,市南湖学校、三台中学、育英学校办有初中、小学,市南湖学校、文峰小学还办学前教育。这种学校结构和办学模式,不完全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也很不利于学校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同时给市区基础教育学籍管理带来困难。
(三)办学条件基础差。一是校园面积偏小。除启黄中学、市实验中学外,老城区其他学校占地面积普遍没有达到标准。二是校舍陈旧简陋。除黄冈中学、市实验二小是完全新建的校园以外,其他市区学校基本为上世纪70年代建设,校舍年久陈旧,教学、办公用房紧张。到目前市直公办学校还有6栋D级危房亟待改造,黄州中学近二十年来几乎没有大的学校建设,校舍破旧,道路破损,至今没有规范的运动场、实验楼、学生食堂。黄州区、开发区学校办学条件更为落后,黄州区一中与县市一中相比办学条件相差很远,至今尚未进入省级示范;宝塔中学近十年没有大的投入;开发区学校办学条件甚至不如县市农村学校。三是技术装备落后。教学设施设备尤其是一些现代化多媒体、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用房少、设施差,绝大多学校没有一类实验室和体、音、美专用教室。尤其是市实验中学建校以来,虽有很大改观,但办学条件仍然相当落后,完全达不到一个实验中学应有的基本办学条件。从整体上看,除了黄冈中学、启黄中学外,黄州城区学校比起全省很多地方同类学校办学条件要差,就连县市也有差距,既制约了市区学校进一步优质均衡发展,也影响了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四)管理体制不顺畅。从教育行政管理上,黄州城区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分级管理,既有市教育局直管学校,也有黄州区教育局和街道办事处管理的学校,还有黄冈经济开发区管理的学校。这种管理体制带来的问题:一是市、区教育管理职责模糊,财政教育投入合力不足;二是教育资源难以优化整合,教师难以交流使用,学校难以统一管理;三是学校之间存在无序竞争、互相掣肘的现象,“市区一体”难以形成,城区学校布局调整一直难以有效实施,学生“择校”现象一直比较严重,与教育公平、学校均衡发展不相适应。
(五)教师队伍编制不足。现有教师编制基本是在原来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来核定的,一定几年没变,人事部门公开招考新进人员也是缺一补一,没有新增编制。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各学校从大学毕业生或其他学校中招聘了一些教师,但编制无法解决,只能作为代课教师,其工资待遇完全由学校自筹解决,工资待遇低,教师队伍很不稳定。
(六)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由于黄州城区块头小,各级财政财力十分有限,加之国家和省教育项目向县市区农村倾斜,尽管城区各级财政对教育投入尽了最大努力,教育部门自身也多方努力,但办学经费仍然十分紧张。目前,财政拨款部分主要保证人员工资,学校基本建设除了少量的“两费”资金外,全靠学校收费和社会筹资。各学校为了基本建设负债较大,仅市直学校就负债近2个亿。尤其是黄冈中学新校园建设负债1.6亿,原来政府承诺的500亩土地补偿款和5000万银行贷款贴息至今尚未到位,沉重债务严重制约了学校进一步发展。
三、几点建议
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发展教育主要责任在政府,相关部门责无旁贷。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黄州城区教育的统筹管理。始终把黄州城区教育放在全市教育的龙头和重点,集中力量抓好黄州城区教育,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市政府成立黄冈市黄州城区教育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黄州区、开发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设立“黄冈市黄州城区教育管理办公室”常设机构,统一协调黄州城区教育管理。
2、全面规划整合黄州城区基础教育资源。根据城市发展趋势及人口分布状况,坚持“市区一体、整体联动、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原则,科学制定《黄冈市黄州城区中小学布局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由“黄冈市黄州城区教育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审定后,以市政府名义颁布实施。
3、多方争取黄州城区基础教育投入。进一步明确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按“分层办学、分级管理、以区为主”的原则,黄州城区办学经费主要由市、区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负责筹措。首先要增加财政主渠道的投入,市级教育事业费年支出占财政支出的20%以上,区级达到30%以上,并力争逐年增长1个百分点。其次,完善城镇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办法,切实按“三税”的3%计征,并全部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第三,大力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同时积极鼓励和争取社会捐资助学,用于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和资助贫困学生。
4、逐步理顺黄州城区教育管理体制。按“分层办学、分级管理、以区为主”的原则,重新确定对学校管理权限和范围。高中由市政府主办,初中、小学逐步过渡到由区政府主办,市政府不再主办新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发区非一级政府不再承担教育社会职能,将学校移交区政府管理。
5、加大黄州城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黄州城区教师管理,改革完善教师的补充、交流和培训机制,加快落实教师编制。建立黄州城区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开展教师对口交流,促进黄州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标准及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妥善处理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落实教师政策性待遇。
6、规范黄州城区学校管理。黄州城区学校在招生、收费、考试、学籍管理、作息时间等方面要做到统一管理。加强黄州城区学校教学管理,统一由市教科院进行教学视导。加强黄州城区学校办学行为、收费行为、师德师风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加强民办学校管理,加强年检,规范其办学行为,落实民办教育相关政策支持,促进民办教育在规范中可持续发展。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 黄冈市教育局副局长
上一篇:坚持市区一体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下一篇:关于加强对外来少数民族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