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市政协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政协委员建言: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办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信息来源:黄冈政协网 www.hgzx.gov.cn 作者:石雪峰 时间:2010-10-13 浏览量:

随着人口的增长、科学种田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日益深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大障碍,只有逾越这一障碍,才能加速农民奔小康的进程。湖北省黄梅县政协委员专此进行调研,其结论是:发展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目前劳动力总额和剩余劳动力之比是二比一,即每两个劳动力中就有一名剩余劳动力,而又相对集中在中部和西部不发达地区。这么庞大的一支剩余劳动力大军向哪里转化?涌向沿海及内地大中城市打工或从事服务业,这毕竟是权宜之计。这是因为:第一,大批民工涌向大中城市,必将带来大中城市人口暴满,造成一系列“城市病”,这在许多发达国家是有沉痛教训的;第二,大批民工涌向大中城市,建设了异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劳动力输出地即剩余劳动力所在地的广大农村落后面貌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城市发达和农村落后两极分化现象加剧,这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期望的,尤其令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所摒弃。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转移日益膨胀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呢?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经验,大力发展小城镇,就地造城,就地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一条最佳途径,其理由有三:

一、就地造城能带动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

第三产业投资少、见效快,能够最快最大限度地安排农村剩余劳力。

众所周知,第三产业是消费型产业,而这种消费是和人口多寡、经济增长幅度大小成正比的。一般说来,人口密集的城镇,其经济发展速度是要高于人口稀疏的农村的。因此,第三产业的兴起必须以城镇的发展为依托。依照常理,凡属是人口密居的城镇,其娱乐、餐饮、服务三大类别的第三产业是不可少的。据测算,一万人口的小城镇,就能设各种文化场所10个,从业人员50-80人,能办各类餐饮业30家,从业人员可达100-150人,能开发廊和各种修理等服务业50家,从业人员可达100人。

以湖北省黄梅县为例,本县有16个乡镇,如果每一个乡镇能够造成一个1万以上人口居住的小城镇,就能开设数百家第三产业,按每一个小城镇能容纳300人从事第三产业计算,则全县可安排4800多名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如果,这些小城镇的人口继续增多,那么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也将相应增加,通过这条途径消化剩余劳力不能不说蔚为可观。

二、就地造城能带动乡镇企业的超常发展。

我国沿海诸省经济发达经验告诉我们,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是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乡民的关键,这种关键作用在那些传统农业大县尤为突出。实践亦证明,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要想得到迅猛发展,非走发展乡镇企业的道路不可。

目前,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水、电、路、通信这四大硬环境已成为乡镇企业超常发展的羁绊。水、电、路、通信属公用设施,有了它们,对企业的超常发展能起很大作用;没有它们,则将严重限制企业的超常发展。因为水、电问题解决不了,使得一些该办的企业办不了;因为道路不通,使原材料不能及时运进,产品不能及时运出就耽误了生产和经营;因为通信设备落后,不能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和信息而失去了大好机会;因为四大环境不行,使得该引进的资金和项目引不进来,这样的教训可以说是很多很多的,而要解决好这四大环境又不是一两家乡镇企业力所能及的事。但是,小城镇建设却能综合解决这四大环境,因为任何一个城镇,通水、通电、通路和建设先进通信设备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小城镇建设好四大环境 ,为众多乡镇企业服务。乡镇企业外部条件的极大改善,反过来可促进乡镇企业的超常发展,为小城镇的公用设施建设提供资金。

乡镇企业的超常发展,势必可为一大批剩余劳力提供就业机会,或者使他们走上亦工亦农的道路。仍按一万人口的小城镇计算,如果从事工业(乡镇企业)的人数与其它各行业人员的比是一比四的话,那么,在一万人口当中,就应有2500人从事工业,也就是说,在一万人口的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就可为2500名剩余劳力提供就业机会。还按黄梅县16个乡镇计算,如果每一乡镇造一座一万人口的小城镇,则仅乡镇企业就可安排剩余力40000人,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

三、就地造城能使一地商业迅速繁荣起来。

繁荣商业是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又是一地兴旺发达的外在标志,决定一地商业是否繁荣有两个最基本条件,一是人口多少,二是经济发展快慢,人口多,经济又发达,当然会带来商业繁荣,反之则萧条。以乡镇企业为支撑点的小城镇,无疑给商业繁荣奠定了基础。

小城镇商业主要是围绕居民吃穿住用来组织市场供应,因此,可根据各地特色,在兴办一些综合性市场外,可开辟农副产品、竹木、水产、禽蛋等类专业市场,并使其合理地颁布小城镇商业繁荣起来,也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力分流起到促进作用。按每20个居民中有一人从事商业计算的话,一万人口的小城镇该有500人经商,仍以黄梅县为例,全县16个乡镇就有16座小城镇,那么在小城镇经商的人数即可达8000人之多。反过来说,也就是为8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力找到了就业门路。

四、就地造城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农村较于城市落后,主要表现在,城市水电路等公用设施完善,农村不完善或者是一片空白;城市商业繁荣,信息灵通,而农村则相反;城市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农村多有欠缺;城市教育先进,农村落后;城市卫生医疗条件较好,农村则相对缺医少药,如此等等,如果不采取措施,任其发展,那么,城乡差别将越拉越大。原来我国东部和西部经济,现阶段的沿海地区和内地经济最能说明这一问题。而这一问题在湖北省黄梅县十强村之一的分路镇分路村也得到了充分的说明。这个村原有200多个剩余劳力长期找不到活干。近几年,他们抓住镇政府所在地的分路街迅猛发展的机遇,建起了分路个体经济一条街,并发展大小企业11家,除使本村全部剩余劳力找到了就业岗位外,还为外村安排剩余劳力130多名,全村人平纯收入也以每年净增300元的速度直线上升。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剩余劳力就地造城就地办企业是加速农村奔小康的最佳途径。

通过以上四种途径,能很好地消化和转移农村过剩劳力资源。仍以黄梅县为例。黄梅县现有人口95万,农村人口约占70万,劳动力为30万人左右,剩余劳动力达15万人。如果全县16个乡镇每个乡镇能建起一个一万人口居住的小城镇,则通过商业、服务业和乡镇企业等途径安排52800多人,可使三分之一略强的剩余劳力能在本地找到就业岗位,这个数字相当可观。

综上所述,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剩余劳力转化最佳途径之一。此种途径较之剩余劳力外出打工富于更积极更深远的意义,它既可以克服大量民工涌入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诸多弊端,又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还对缩小城乡差别有较大裨益。各地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鼓励农民建设小城镇,以开辟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30483


 

上一篇:黄州区政协关于加快产业发展的建议
下一篇:做好企业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