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市政协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坚持走特色产业集群强市之路

信息来源:黄冈政协网 www.hgzx.gov.cn 作者:黄文虎委员 时间:2010-03-25 浏览量: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企业效率的不竭源泉,是推动区域快速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去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发展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为重点,大力培养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不仅可以增强黄冈经济活力,而且可以提升黄冈对外竞争力和知名度。如何立足现有资源,打造具有黄冈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是我市推行工业强市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黄冈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形成了十大优势产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培育,黄冈工业经济逐步形成了31个产业集群雏形,聚集了1750家企业。初步测算,2009年全市工业企业中食品饮料、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钢构建材、船舶制造、汽车配件、中药材加工、茧丝绸加工、窑炉制造等十大主导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19.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65.3%;十大主导产业资产规模达9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9%;十大主导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842家,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数的62.46%;十大主导产业从业人员16.3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1%。这些产业既有基础较好的传统工业,又有新材料、电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黄冈窑炉、船舶制造、团风钢构、麻城汽配、蕲春中药材、武穴医药化工、英山茧丝绸等七大产业集群跻身全省重点产业集群行列。

(二)构筑了产业集聚平台。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30个,规划总面积25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1平方公里,入园规模以上企业900多家;工业集中小区75个,规划总面积177.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6平方公里,进入集中区企业196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7家。入驻各类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同类企业的95.47%

(三)拉长了产业集群链条。目前,我市的纺织、窑炉、乳品、陶瓷、钢构、医药等产业从原材料采集运输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分销,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2009年,全市纺织业产能达到110万锭,其中棉纺锭和苎麻长纤维纺锭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26%60%,已形成棉、麻纺织印染和针织、服装等生产能力。全市窑炉制造企业60余家,2009年产值30亿元,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是全国最大的窑炉生产基地。全市钢构产业投产及在建项目26个,总投资39.06亿元;先后引进的南华、江润、华海、海铭星、华涌等13家造船企业,建成后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04万载重吨,产值过100亿元;建材业规模以上企业180家,产值达到47.8亿元;我市食品饮料产业发展迅猛,食品饮料业产值达到65.5亿元,软饮料行业主营收入占全省同行业的比重达到四分之一强。

(四)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我市扶持和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进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特别随着伊利、稳健、南街村、上好佳、绿润、李时珍、中瓷万达、鸿路钢构、神鹭水产等一批知名企业投资落户,行业龙头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张,效益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

(五)创建了一批市场品牌。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资金投入、项目支持、产学研相结合,许多产业和企业工艺设备得到发展,引进和创立了一批有影响的品牌产品。据统计,目前在黄冈境内共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娃哈哈、汇源、伊利、太子奶、上好佳、梦丝家)、中国名牌产品2个(广济药业维生素B2、梦丝家绿色保健制品)、湖北省著名商标32个、湖北省名牌产品36个,为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黄冈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聚集程度不高,园区特色不明显。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入园工业企业达到900家,但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企业关联度很低,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集中区内的企业还只是数量上的简单汇合,空间上的地理聚集,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园区特色不明显,专业性不强,虽确定了自己的主导产业,有的园区主导产业有四、五个,但协作能力不强,产业雷同现象普遍。

(二)产业链条过短,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全市多数产业的产业链条过短,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大多数企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节点,产品单一,结构重复,系列化产品不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即使有些企业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如伊利、汇源、太子奶、稳健等,他们生产所需的主要原辅材料很大部分需要从外地采购。

(三)企业规模偏小,龙头带动力不强。2009年,黄冈市十大主导产业(含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每家企业的销售收入约2865万元。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04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仅2家。近几年,黄冈虽然初步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但龙头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有限,对群体的带动力较弱,与其他中小企业协作关系不紧密,存在企业“孤军作战”现象。

(四)技术创新不够,发展后劲不足。一是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全市窑炉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但多数企业生产设备简陋,设备精度低,产品质量不高。二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许多生产企业技术创新不够,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如纺织主打产品还是以初加工、低档次的粗支纱、白坯布为主,附加值高的高档纺织产品比重不大。三是自创品牌不多。目前,主要以引进品牌为主,像英山“梦丝家”这样在市场上真正叫得响的黄冈地产品牌和商标不多。

(五)配套服务滞后,环境仍然不优。目前,黄冈的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量仍然偏低,结构不尽合理,整体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一是从生产资料市场发展进程和水平看,全市综合性网点较多,专业性网点较少;农贸市场较多,生产资料及工业品市场较少;综合性市场较多,功能完善的大型专业性市场较少。二是从现代物流业发展进程和水平看,多以运输、配送、货运代理为主,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从金融业发展进程和水平看,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不健全,全市工业投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企业自有资金或靠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解决。此外,工业用地供应紧张,企业招工难,也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三、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加速培育产业集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不能搞相关企业简单“拼凑”,不能搞企业“扎堆”,要从我市的实际出发,既立足长远又着眼当前,不断提升传统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市产业升级。

(一)立足资源优势打造产业集群。立足资源优势是特色产业集群的基础。各县市区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配套条件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选择一至两个可能造成产业聚集的特色主导产业。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的新理念,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使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通过做优结构、做大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实现大发展。目前从我市产业的现状来看,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资源主导型战略的局限日益明显;相当一部分产品有特色,但难以形成产业,有的虽然形成了特色产业,但规模偏小,有繁星闪烁,但缺少一轮明月,正处在产业聚集向产业集群的过度阶段。因此要围绕市委提出的“四个突破”的总体思路,紧紧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和长江岸线开发机遇,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和区位比较优势,实现地方特色产品向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新跨越。在第一产业方面,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包括罗田板栗、武穴山药、蕲春中药材、红安花生、团风及浠水的特种水产品加工;在第二产业方面,重点发展食品饮料(市直和红安)、医药化工(武穴医药、市直化工)、新型建材(团风钢构、武穴水泥、蕲春和黄梅陶瓷、麻城大理石)、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包括市直窑炉)、汽车配件、船舶制造以及新能源;在第三产业方面,大力发展具有黄冈特色的红色旅游和禅宗文化旅游开发。

(二)坚持规划先行引导产业集群。一是切实制订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黄冈实际,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培育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有一批产业集群进入全国、全省重点行列,有一批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过50亿、100亿元。二是合理布局产业聚集区域。在市区实行产业集群高端战略,布局高技术密度、高资本密度的先进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带动作用强、成长空间大的主导产业。县市区应抓住产业集群低端,依托中心城镇,布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进入门槛不高,起步成本较低,并能较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优势的产业集群;在有条件的乡镇工业集中区,争取形成一批“小产品大市场”、“小概念大前景”、“小企业大协作”、“小集群大作为”类型的产业集聚区域。三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规划产业集群。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功能布局,形成县市区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三)建设园区平台聚集产业集群。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工业园区已成为黄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围绕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发展基础,逐步引导中小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产业磨合和产业重组,实现现有企业围绕同一或相似的产业链向集聚化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培育“板块经济”;要积极申报和建立各级特色工业园区,为工业产业集群提供“孵化器”服务,催生和建立对区域经济起支柱作用的工业产业集群;要突出抓好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四)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在于产业链的建立,可以说,延伸工业产业链条,是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捷径。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项目生成和实施机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策划一批中下游产业配套项目,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提高区域的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群成型。二是要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和对接大武汉的发展契机,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和产业配套项目在黄冈落地,做到引进一个大项目、催生一个大产业、孵化一批中小企业。三是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投资优势产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产品生产,完善产业链,实现集群发展。

(五)招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鼓励伊利、广济药业、祥云等龙头企业创办为其配套的专业园区,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淮、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内配套率。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六)强化政策扶持创优发展环境。建立黄冈重点产业集群领导联系责任制,实行市级领导联系产业发展制度和产业集群工作协调小组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处理产业发展问题。制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措施,把土地、资金等稀缺资源向产业集群企业倾斜。对进入工业园区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配套工业企业建设用地给予保证;建议每年从工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量资金用于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建立国家和省级产品检测和研发中心。采取政府补足、企业出资的方式建立国家窑炉技术研发中心、省级乳制品检测中心和钢构检测中心。与大学、科研机构联手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商会作用,促进企业与政府间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保障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    市招商局局长

上一篇:加强通村公路建设管理 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篇:打造服务“框架”    实现“两个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