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市政协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统筹规划项目资金   加快土地综合整治

信息来源:黄冈政协网 www.hgzx.gov.cn 作者:何正升委员 时间:2010-03-25 浏览量: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国土部门抢抓国家和省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的机遇,以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核心,坚持不懈地开展土地整治,不断拓宽土地整治建设思路,丰富土地整治建设内涵,大力实施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改造和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截至2009年,累计投入近20亿元,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300多个,共整治土地100余万亩,确保了耕地面积稳定,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主要措施

  (一)拓展建设思路。

  一是把土地整治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建设高产稳产标准化农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把土地整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契机。大力推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要求,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把土地整治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平台。抓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用地产权制度、基本农田保护模式等方面的试点,大力推进项目区城镇化建设,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二)严格项目管理。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规划化”的要求,全面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在坚持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公告制、合同制等五项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从项目选址到工程后期管护各个环节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证工程质量。在项目后期管护上,因地制宜落实管护主体,探索有效的管护方式。

  (三)加强检查督导。成立检查督导专班,定期对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改造项目实施工作开展检查,督促各地严格落实各项项目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项目安全和资金管理使用安全。

  (四)创新运行机制。一是创新资金聚合机制。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要求,以土地整治项目为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聚合建设资金。二是创新经营机制。通过土地整治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通过农业生产规模化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以产业化带动现代化。三是创新农民参与机制。在项目建设中,顺应民意定规划,依靠民力搞建设,发挥民智抓监管。特别是在项目实施阶段,鼓励非主体工程尽可能由项目所在地农民承担,让农民在项目实施时就直接受益。

  二、存在问题

  (一)土地整治的保障机制还不完善。一是土地整治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二是仅靠国土资源一个部门组织实施,往往事倍功半,必须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土地整治的责任。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对土地整治成效突出的,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激励措施尚不明确;而土地整治建设未达到预期效果的,也没有严格的惩罚措施。四是缺乏土地整治队伍的管理办法。虽然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相关单位备案制度,但还不够完善。

  (二)土地整治资金和项目还没有统筹安排。目前,支农资金条块分割,各相关部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不一致,整合投入和集中使用上协调难度很大。地方政府限于财力,安排的配套资金也有限。由于土地整治投资大,比较效益低,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这些都影响了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的发挥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三)土地整治资金的征收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一些地方没有计提或者没有足额计提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或没有专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二是耕地开垦费难以及时征收到位或按规定用途使用。三是土地复垦费征收存在的问题。只有少数地方收取数量较少的土地复垦费,难成规模。

  三、几点建议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总体要求,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宗旨,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探索推行“统一规划、政府主导、农民自愿、整合资金、吸纳民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的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人居环境优化。

  (一)创新思路,统筹发展。要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实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四大转变”,即从单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向土地综合整治转变,从土地单项资金投入向整合使用相关资金转变,从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相对单一的目标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多目标转变,从国土资源部门一家管的方式向政府组织、国土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方式转变。

  (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资金为平台,由政府强力整合各部门资源,统筹项目、资金和规划,建立健全工作组织协调机制,落实共同责任体系,形成以土地综合整治为纽带,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搭建平台,相关部门协同合作,上下联动共进的管理模式,达到优化配置资源、捆绑使用资金、灵活运用政策、催生综合效益的总体目标。

  (三)科学论证,精心规划。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整治、统一发展”的要求,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突出土地整治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协调耕地保护与产业发展、城镇村建设、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编制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和设计方案,落实具体工程项目,实现全域覆盖,分类实施,整体推进,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

  (四)整合资金,整体推进。按照“资金来源不变,使用用途不变,整合集中投放”的原则,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依据村镇体系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统筹农村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开发、地质环境治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资金及其他新农村建设政策、项目和资金,整合协调基本农田整理、低丘岗地改造、占补平衡项目以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等各类活动,改变以往不同部门分散投资、多头建设的做法,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

  (五)建立机制,强化责任。在制度设计上,一是尽快建立土地整治绩效考核体系,并量化考核。二是责任要明,将土地整治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切实增强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整治的责任感。在土地整治项目上,可采取国土资源部门与县市政府共建的机制。三是激励要实,惩处要严。对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效果好的地方,要从工程项目、资金、计划用地指标等方面实施奖励,包括建设用地指标、资金倾斜、对单位与个人奖励等;对项目建设未达到设计要求和预期目标的,从资金、项目安排和相关人员责任追究上作出具体规定。四是实行土地整治资质管理制度,实行从业队伍准入与培训制度,建立优胜劣汰机制。

  (六) 大力探索, 创新机制。一是探索通过产业化经营、工程使用、新增耕地指标和建设用地指标有偿流转等多种方式,理顺收益分配机制,吸引资金流入,投入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土地综合整治的持续发展。二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通过公告、听证、公示等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组织和农民个人对土地综合整治方案的意见,切实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建立“县市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吸纳社会资本、群众广泛参与”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参与土地综合整治。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    市国土资源局工会主任

上一篇:残疾人特惠政策亟待加强
下一篇:加强网络教育与管理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