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市政协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着眼建设“两型”社会    科学推进“再造”战略

信息来源:黄冈政协网 www.hgzx.gov.cn 作者:政协咸宁市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咸宁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时间:2010-01-06 浏览量:

为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实现咸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大力推进兴工强市战略的同时,咸宁市委、市政府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的宏伟战略目标。两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咸宁农业产业的发展,为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在咸宁实施“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咸宁地处我省南部,是武汉城市圈中兼具山地、平原、丘陵的城市,是著名的楠竹之乡、桂花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和温泉之乡。全市山地面积841万亩、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0%,且多为没有开发的低矮缓坡荒山,加之傍武汉都市,依长江水道,靠京广铁路和武广高客,有京珠、杭瑞和大广高速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这方山地极具开发潜力。山地资源之丰富和开发潜力之巨大是武汉城市圈中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如何开发和利用好这一资源,变手中闲置资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本,对于发展中的咸宁来说,意义非凡。“拥有未开发的资源也是发展资本。”本着这一思路,咸宁市委、市政府在经过多轮论证后,结合实际的提出了“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的宏伟战略目标。所以,实施“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对于咸宁来说,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而且具有完全可行性。

() 实施“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发展战略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使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重点更突出、目标更明确。组织实施好这个发展战略,对我市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必要之举。

――有利于促进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山多林茂生态好,是我市的一大自然优势。全市山地面积841万亩,约占国土面积的60%,森林覆盖率高达52.3%。但是从资源利用和经济角度分析,目前我市还存在着“满目青山在,群众依然穷”的问题。浙江安吉县100万亩竹子,2006年创造了70多元的产值,而我市160万亩楠竹创造的产值只有7亿元。  

――有利于促进林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长期以来,我市的林业结构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用材林比重大,经济林比重少;低产低效林比重大,高产高效林比重少;林特产品卖原材料比重大,加工转化的比重少。实施“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发展战略,通过营造高效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配套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咸安区金桂湖林业开发公司,近两年开荒造林1.3万亩,长年雇请农民工200多人,造林高峰期达到300人,仅工资一项,2006年付了270万元,今年到5月底止,已付出200多万元。在该公司打工的农民每年人均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武汉香峰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萍华,2006年在咸安高桥镇投资300多万元,开发建成了标准化水果基地1600亩。2007年将优质果苗定植后,分别承包给当地56户农民按统一标准进行管理,承包面积少的20亩,多的100亩,2010年后,农民每亩至少可得纯收入800元。这种“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的开发模式,不仅解决了投入问题,还解决了技术问题和市场问题,更重要是帮助农民在家门口找到了稳定的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以实施“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战略目标为契机,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较好发展前景的大公司、大企业,在实施山上造林的同时,发展与造林相关的生态旅游观光、竹纤维纺织、竹木深加工等上、下游产业,增加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促进产业化。改变我市过去以输出原木、原竹等原材料为主的农、林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咸安区通过引进金桂湖林业开发公司不仅仅开发了1.3万亩荒山,而且建设了金桂湖山庄,发展了餐饮、旅游业。晨鸣公司远期规划造林100万亩,已完成80万亩,并在咸宁建立纸业生产基地,带动了配套产业的发展,年创利税过亿元。

(二)、实施“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发展战略的可行性

――合符国家重要战略决策,合符武汉城市圈发展方向。党中央、国务院推出科学发展,将武汉城市圈定位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试验区。“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有利于改善城市圈的环境结构,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践党中央、国务院对武汉城市圈定位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探索出一条既有利于经济建设又有利于环境建设的科学发展道路。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林特产业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我市桂花总数居全国第一,产量居第二;楠竹、雷竹、苎麻、猕猴桃等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茶叶面积居全省第六,产量居第四;苗木花卉面积排名全省第二;牛奶产量居第三位;水果面积、产量均居第五位。全市优势农业板块基地面积已达到225万亩,林业板块基地280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基地26个。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到81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9家。

――现有的竹、茶、果等经济林木,蕴含着巨大的增效潜力。我市160万亩楠竹,亩平立竹量为100支,不到浙江安吉的一半。我市现有15万亩茶园、17万亩果园,2006年亩平产值分别只有1095元和1350元,与我市农科所茶园亩平2万元产值和沙坪镇邹德木果园场亩平产值1万元相比,分别相差18倍和6.5倍。

――待开发的资源相当丰富,“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有演武之地。我市841万亩山地,目前还有225万亩(无林地88万亩、灌木林137万亩)有待开发利用;全市616万亩有林面积中,低效残次林超过一半以上。据调查,通山县270万亩林地,2006年亩平产值只有43.7元。我市山青水秀、洞奇泉温,除了拥有像九宫山、陆水湖等国家级风景区外,还有星星竹海、太乙洞、隐水洞、金沙风光以及桂花林场、黄龙山等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也大有可为。林特产品加工方兴未艾,特别是楠竹加工刚刚起步。许多林特产品还是以买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

――从现有的开发典型看,“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已有许多成功的探索。四川农民邹德木,2004年来到崇阳县沙坪镇东关村,先后投资60多万元,建成无公害水果基地500亩,2007年挂果面积200亩,产果70万斤,收入达150万元,亩平产值7500元。咸安区引进大公司推动大开发,仅金桂湖林业开发公司1家,租赁荒山7万多亩,一年多营造速生丰产林1.3万亩。赤壁市与晨鸣纸业及岳纸集团近几年合作营造工业原料林10万亩。还有天人园艺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香峰园有限责任公司等千亩以上的水果生产大户,他们也正在创造亩平产值过万元的效益。这些先行者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的完全可能!

二、咸宁实施“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战略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咸宁在实施“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的主要做法

――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再造”合力。200767月份,市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两次率领市直和农口部门到崇阳县、市林业局、咸安区就“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开展专题调研,探讨荒山开发。市农办在7月份召开的全市第二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发展战略建议,展开专题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关于“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战略研究》。20078月,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听取了市农办关于推进“再造”工作的情况汇报,形成了“以深化林权改革为突破口,以开发荒山和改造低产林为重点,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的共识。随后,市委、市政府、各县市区和乡镇也相继召开“再造”工作动员大会,在全市形成了全力实施“再造”工作的新格局。

――加强“再造”领导,实行目标管理。一是加强领导,把工作责任抓到位。市、县(区、市)、乡镇三级分别成立了“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负责“再造“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同志具体督办,项目专班全力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严格管理,把奖惩兑现抓到位。2007年,市政府同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山地开发责任状,出台了奖惩制度,全面推行年度目标管理。每年专门组织一次“再造”工作拉练检查及表彰大会,进行兑现。市财政每年预算40万元,对“再造”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奖励力度在咸宁农村工作历史上前所未有,在全市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三是督办协调,把开发实效抓到位。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共组织了3次专项检查,促进了山地开发稳步推进。四是部门联动,把资金整合抓到位。市直相关部门,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2007年以来,全市各级共争取项目资金3.51亿元,加快了“再造”工作进度。

――制订“再造”规划,实行科学开发。在组织实施“再造”工作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注重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行科学开发。一是实行科学规划荒山。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思路,在反复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良种泡桐和优质水果发展规划。对“再造”规划进行了层层分解,并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土壤、气候条件,采取适地适树的原则,制作了作业设计书,规划细化到了具体地块。二是科学确定栽种品种。市“再造办”组织了有开发经验的业主和市直有关部门的专家,精心选择了一批质优、宜种的的主推品种,在全市进行推广。并编制了《咸宁市山地开发主推品种与栽培技术要点》,为开发业主和农民群众发展优质水果、花卉苗木、有机茶叶和速生丰产林提供技术指导。三是科学确定整地方式。坚持按山形地貌和开发品种的需要,按照生态保护的原则,合理选择整地方式,对坡度在25度以上和沙质土壤地区,实行穴垦为主,尽量不搞全垦,防止水地流失,对确因品种需要采取全垦或带状整地的山地,推广“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围裙子”的整地方式,防止水土流失。

――创新“再造”机制,破解开发难点。一是狠抓招商,引进龙头企业促开发。市委、市政府先后赴成都、上海、昆明、武汉等地进行农业招商,开展林果业产业对接,全市共引进规模以上开发项目72个,农产品加工企业9个,协议资金10亿多元,实际到位资金4.65亿元。湖北鹏程林农开发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公司提供种苗、技术和前期管护费用,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激发了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其速生丰产林的营造范围已扩大到全市4个县市区、15个乡镇。仅去冬今春就完成良种泡桐造林⒋5万亩。二是培植大户,扶持种植能人带开发。崇阳、咸安、通山、赤壁等地通过项目扶持、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了邹德木、黄振亚、张加川、师智敏、王贤强、丁三清、方阶清等一批林特开发大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参与“再造”工作。全市开发面积在500亩以上的林特开发大户已发展到141户。三是出台政策,鼓励机关干部搞开发。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咸发(200711号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开发。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有150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山地开发,投入资金4416.2万元,开发山地面积2.93万亩。市林业局采取机关干部投资入股的方式,在横沟桥镇长岭村租地1700亩,兴建有机水果基地。

――改善“再造”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创新林地流转机制。为及时总结推广崇阳县青山镇林地三级流转的经验,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山地流转工作的意见》。通过推广林地三级流转,既解决了外来客商租地难的问题,又减轻了其工作负担,还为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赢得了投资者的普遍赞许。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五个文件,分别就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投资开发荒山资源、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山地等农业资源投资开发实行优惠政策、对“再造”工作建立目标责任管理和奖惩制度以及推进林地资源流转等五个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三是提供技术支持。市政府与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发展中心开展合作,启动了国家泡桐研发中心咸宁工作站建设,采用“政府+企业+科技院所”的方式,建设良种泡桐种苗基地。与全国水果之乡成都龙泉驿区互派3名科技人员挂职,专门负责合作建设5万亩现代农业基地事宜。四是优化服务机制。切实为投资者创业做好产业规划、协调、指导工作,向社会公开“再造”工作的重点、规模和优惠政策。对重点投资项目,在涉及土地流转、地界纠纷、坟墓迁移、建设承包、修路架线等事项时,由专班人员代办。崇阳县白霓镇对山地开发实行“贴机”服务,开发商挖机挖到哪里,镇村两级的服务专班就跟到哪里。

(二)实施“山上再造一个咸宁”两年来的初步成效

市委、市政府作出“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战略决策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再造”工作,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一是进展快。2007年度,全市山地开发完成31.8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27%2008年完成31.41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21%。二是规模大。在去冬今春开发的山地中,连片面积达500亩以上的规模基地有218个,其中新开发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有白霓、青山、沙坪、马桥、余家桥等6个乡镇。三是标准高。新开发的基地,基本上都是机耕整地,有80%以上栽植的是丰水梨、水蜜桃、速生泡桐“9501”等优良品种。四是效益好。崇阳县2007年以前开发的精品水果基地,今年已经开始受益,亩平均效益将达到5000元以上。新栽种的泡桐等速生丰产林长势良好。

      三、继续推进“山上再造一个咸宁”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建议

   ――加大对荒山开发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力度。“再造”工程实施地点大多位于较偏远的农村山区,基础实施薄弱,不少地方还没有实现“三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再造”工作的进展和进一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单纯的依靠企业和市、县两级财政很难改变待开发山区农村基础薄弱的现状。建议省政府出台对于荒山开发企业在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将山上再造地区的电网改造列入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范围。完善广大偏远山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加大对荒山开发地区项目支持力度。受国家项目数量有限的影响,很大一部分荒山改造项目没有得到国家相关政策项目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方和企业开发荒山的成本,影响了“再造”工作的进程。建议省政府应该结合我市实施“再造”工作的实际情况,加大对我市在低产林改造、残次林改造、低丘岗地改造等相关项目支持力度,突破指标限制,对所开发的荒山应予项目支持的全部予以项目支持。用项目鼓励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致力于荒山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试点。加快我市荒山、荒地开发进程,促使“再造”目标早日实现。

――加大对荒山开发企业金融支持力度。荒山开发对社会存在巨大的环境贡献,能产生很好的环境效益。但是“十年树木”,因而荒山开发的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所以,荒山开发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投入。后续资金不足成为阻碍荒山开发的最大障碍之一。目前,缺乏对荒山开发企业有效的金融政策支持。作为荒山开发企业前期投入换来的林权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用于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建议省政府加大和金融机构的沟通力度,促使荒山开发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用林权证抵押获得贷款,增加企业的融资途径,为企业进一步推动荒山开发提供方便。

――加大对“再造”成果形成品牌的支持力度。实施“山上再造一个咸宁”已经跨越了三个年头,一部分先期栽种的果树已经开始挂果。如何使大面积的精品水果形成品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进一步开发荒山的积极性,是当前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是检验“再造”工程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建议省相关职能部门在我市积极组织品牌申报的基础上,在申报政策上予以支持,加大对我市精品水果的宣传、支持力度,帮助我市精品水果形成品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荒山开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上一篇:关于全面发展武汉城市圈绿色农业的建议
下一篇:破解资金瓶颈制约 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