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市政协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关于全面发展武汉城市圈绿色农业的建议

信息来源:黄冈政协网 www.hgzx.gov.cn 作者:政协仙桃市委员会 时间:2010-01-06 浏览量:

农业的生产模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断调整和探索新的生产模式,是推动农业不断向前进步的必然选择。武汉城市圈是全省经济最活跃、人口最稠密、土地资源最紧束的地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面、快速的发展绿色农业是这一地区的一个重要战略抉择。

一、绿色农业是一个新型的生产模式

绿色农业是上世纪末提出来的一个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就是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把标准化贯穿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生产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生态、生产、经济三者协调统一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有三个要点:一是科学合理的使用人工合成的无机肥;二是不使用有毒有害的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三是生产的农产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

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并开展了绿色农产品认证工作。据有关资料:到2007年,全国已有绿色农业监测基地面积7710亩,市场销售723亿美元,出口额10.8亿美元。不少专家对这一模式认真进行了总结,列出了很多特点特征。主要表现为四个特点:

1、有机与无机结合。生态农业注重自然性循环生产,有机农业注重有机肥的投入,其结果是品质好而产量低,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消费需求。石油农业则强调不断加大化肥投入,其结果是产量高而品质差,能够保证市场供应,但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影响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则吸收了两者的优点,摒弃两者的弊端。一方面,提倡施有机肥,保证土壤肥力不下降和土地的永续利用。另一方面,运用先进的工业成果,适量施用化肥,在基本保证各类农产品品质、风味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物化投入精准化。绿色农业注重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对什么样的地块,适应种什么庄稼,什么时间施肥,施什么样的肥,施多少肥,都有明确的规定,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营养需要。同样,对农作物出现什么病虫,什么时间用药,用多少药,配比是多少,也进行及时的指导,达到防虫治病的最佳效果。概括而言,即适时适地适量的施用化肥农药,反对和杜绝滥施化肥农药,注重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投入效益。

3、区域性改善环境。在难以普遍、全面发展绿色农业的现实条件下,主张在一定区域内兴建绿色农业基地,通过四种措施治理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一是工程控制。主要是通过兴建闸泵站,控制工业污水、城市污水进入基地。二是制度控制。禁止农村垃圾直排,防止排灌沟渠的水质富营养化。三是运用生物技术控制。如养猪,推广微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降解生猪污染,使养猪场变成为无臭味无排放的环保性猪场。四是优化种养模式。按照物种互利共生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推广和兴建各类循环、生态的生产模式,如鱼鸭配套、鱼猪配套等养殖模式。用生产方式化解污染,维护基地范围内的生态环境。

4、产品安全有保障。绿色农业的生产流程是一个无害化、标准化的生产过程,生产管理比较规范、比较严格,除严禁使用违禁药品和添加剂外,还建立了可追溯制度。对从事生产的农户和加工厂均实行条码制管理,要求每个农户、每个加工企业对投入品予以记载,终端产品在超市销售时,通过电脑查询就知道产品出自何处。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罚,从而保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安全。

综上所述,绿色农业既能保证生产者的利益,又能保证消费者的利益;既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又能保证可持续发展;既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又能使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一致,是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发展绿色农业是武汉城市圈的一项战略任务

近几年来,武汉城市圈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也兴办了一批绿色农业基地,也有一批产品取得了绿色产品证书。但从整体上看,武汉城市圈内的农业发展仍处在粗放经营、管理无序的层面。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来抓。

1、发展绿色农业是打造“两型社会”的紧迫任务。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药型社会,首先要看农村的生态环境。而现在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撇开工业污染不谈,仅就农业和农村生活污染而言,已到了必须下大决心整治的地步。一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特别是在农药使用上,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少农民每隔一天就往农作物上施药。二是人畜禽排泄物向沟渠直排。过去是人粪尿进厕所,现在是进抽水马桶;过去的猪鸡是庭院圈养,粪便堆放沤制,现在是规模养殖,清圈清栏用水冲。三是大量的秸杆被焚烧。以上三种情况带来了两大恶果,一是土壤有毒物质大幅增加、有机质大幅下降,有的田块30多年没有施用有机肥,土地资源的质量和生产效能大大下降。二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尤其是水资源环境的恶化让人忧心忡忡。相当一部分沟渠的水质富营养化,长满了水花生,水里没有任何生物和植物。据典型调查,75%的沟渠的水质丧失饮用水功能,25%的沟渠的水丧失灌溉功能。不少地方出现了因水环境恶化毒死鱼苗、家禽和秧苗的事件,个别地方还出现了一些怪病,引发群体性事件。这些状况告诉我们,如果还不抓紧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我们将难以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更谈不上“两型社会”的建设。

2、发展绿色农业是保证食品安全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农产品含有毒物质的报道不断出现,如孔雀石碌、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氨等,引发了消费者的恐慌,使消费者发出了不知吃什么好的感叹。动物类食品如此,植物类食品也不例外,粮食、蔬菜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农药残毒问题。农业部门曾经组成队伍对农药残毒进行检测,凡超标的,一律不准进入市场。但事实上,很难做到这一点。原因是大部分都超标,如果全部禁入,市场供应将出现问题。所以,超标检测只能是抽样,只能是流于形式,长此以往,食品安全问题将成为人类生存的一大隐患。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抓好绿色农业的发展。

3、发展绿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我市一些地方开展绿色农业试点的情况表明,由于绿色农产品主要以企业订单收购为主,且产品主要供应出口、加工和进入超市,收购价格要高出普通产品20%左右,农民种养殖业的收入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如:稻谷每斤高出市价0.10-0.15元,每亩增收90-120元。蔬菜品种不同、价格增幅不同,每亩增收500-800元。生猪每头增收80元左右,鲜鱼每斤高出市价0.5-0.6元,每亩增收500-600元。武汉城市圈年产粮食1006万吨,蔬菜86.5万亩,出栏生猪1493万头,鲜鱼206万吨,仅此四项,如能全部成为绿色产品,可使圈内农民增收上百亿元。

三、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绿色农业的几点建议

武汉城市圈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有影响的地区,率先发展绿色农业对于圈内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此,圈内各级领导要形成共识,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行动,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加速推进绿色农业,重点抓好如下几件事:

1、把治理农村污染与培肥地力一起抓。具体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和改厕的步伐,全面解决人粪尿向沟渠直排的问题,让人粪尿重新走向田间;二是有步骤地治理畜禽粪便的乱排滥放问题,积极推广发酵床养猪、养禽模式。发酵床是一种降解污染的生物技术,既简便易行,又能完全实行零排放。我市已经试验示范两年,效果很好,但由于一次性投入较大,畜禽养殖户一时难以接受。武汉城市圈应联合有关专家一起向省里反映,建议把支持畜禽发展的一些政策捆绑起来,有力地支持各地全面推广发酵床养殖模式,重点推广发酵床养猪模式。三是恢复绿肥生产,冬闲田要种上红花草。四是全面推广秸杆还田。一方面向河南学习,用法律的手段制止秸杆焚烧。另一方面把秸杆还田与各种补贴挂起钩来,大力推广田间机械粉碎秸杆技术。还应该建议的是,要逐步创造条件,按照国家补贴、市场运作的方式,把有机肥生产当作农村的一个大产业来办。扶持各乡镇或联村兴办中小型有机肥厂,把农村的人粪尿、畜禽粪便以及秸杆收购起来,将其变成收入。制成肥料后,采取以料换肥,适度补贴的方式,让农民多使用有机肥,从而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把推广标准化生产与加强科研攻关一起抓。发展绿色农业,关键靠科技,即采用先进的科学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科学方式就是要在全省全面地、整体地推进标准化生产,并采取行政手段管好农产品投入的市场,严禁各类高毒药物流入市场。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要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并突出重点地研究、推广无毒无害的农业投入品。建议这项工作由武汉市牵头,各市分工合作。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肥。主要是如何生产供应有机与无机肥结合的混合性肥料,不仅使土地的肥力不下降,而且还能满足高产的需求。二是药。主要是研制生物农药,取代对人体有害的有毒农药。三是各类添加剂,用新的产品替代苏丹红、瘦肉精。四是研制去残毒、解残毒的生物制品。在目前必须使用有毒药物才能治虫的情况,研制一种在农产品上市前使用后完全能够去除残毒的产品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居民每天都需要的蔬菜,更是一个急迫的需要。

3、把地方办基地与企业办基地一起抓。地方办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是责无旁贷。但是,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走城乡一体化路子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引导和鼓励大型超市、大型工厂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直接与地方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挂钩兴办基地,尤其是销售加工利润大于生产利润的超市和企业,需要对自己销售加工的产品负责,更要去办基地。企业办基地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企业租赁农民土地,在当地雇工经营办;也可以挂牌办,与当地集体签订收购合同,派员指导和监督农民正确使用农业投入品;还可以与当地政府合办,政府出资搞基础设施,企业出技术流程和投入品,农民种植,产品由企业大部分收购。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目的只有一个,保证自己加工销售的产品的安全性。

  4、把健全工作体系与体制机制创新一起抓。绿色农业是一个新型的、先进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机构设置和体制机制。从国内的实践来看,根据当前农民土地相对窄小的实际,要有三条线相互配合地开展工作,一条线是从源头管好农业投入品的生产与流通,严禁违禁投入品进入市场、进入田间。二条线是有一套专班指导农民按绿色农业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并不断的总结提高,使其流程更加简便易行,容易让人们自觉地接受。三条线是指导农民按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生产的要求,成立各类新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经济实体,使之更好的与市场对接,与政府对话。因此,政府要调整对农业投入、扶持的政策,通过政策来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自觉地发展绿色农业,从而加快全面推广绿色农业的步伐。

上一篇:武汉城市圈土地规模经营的思考
下一篇:着眼建设“两型”社会    科学推进“再造”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