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市政协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立足产业特色  实施错位发展

信息来源:黄冈政协网 www.hgzx.gov.cn 作者:京山县政协 时间:2010-01-06 浏览量:

京山县位于湖北中部,地处大洪山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商品粮基地县和绿色食品建设示范县,全省粮食大县、绿色食品开发示范县、优质稻生产示范县和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县。全县版图面积35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5万亩,辖14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405个行政村,总人口64万,其中农业人口43.8万。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0.8亿元,农业增加值3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62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县按照建设大基地,培植大龙头,开拓大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形成了优质粮食、规模畜禽、生态林业、特种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及干果、香菇等特色产业,建设了以粮食及其副产品加工、畜禽产品生产为重点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2008年开始,我县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对接武汉城市圈,并取得武汉城市圈观察员身份。我们抓住这一良机,确立了:利用本县特色农产品资源,建设武汉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利用武汉的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科研优势,打造武汉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发展思路,可简要概括为:立足产业特色,实施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着力打造武汉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一、我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作法及成效

(一)建设大基地,舞活“龙身”。近年来,我县立足产业发展,着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大基地,形成了四个特色鲜明的产业,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优质稻生产形成了较强的产业优势全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35万亩,总产56万吨,商品率70%以上。优质水稻是我县粮食生产的主导项目,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常年种植面积78万亩左右,优质率95%以上。桥米是京山特有的优质大米,享誉全国,是全省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及港澳地区。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发挥桥米品牌优势,坚持走优质稻产业化发展之路,通过政策促动、行政推动、龙头带动、市场拉动,优质稻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显现较强的产业优势。

2.林业产业形成了较好的生态经济优势我县是全国首批生态农业试点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年开发利用山水资源,打造生态京山,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一是开展植树造林,建设生态京山。近几年来,全县重点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国家生态公益林项目工程,完成成片造林80多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以上。二是开发利用资源,建设林果基地。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干果生产,以4个山区镇为重点的银杏、板栗干果基地面积达到了20万亩。三是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建设林业经济增长点。根据城乡绿化美化的发展需求,把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作为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抓,以3个国有林场为依托,沿省道皂当线大力发展绿化苗木,大力推广香樟、玉兰等传统品种,重点引进了日本金叶女贞、美国矮叶紫樱、日本矮杆紫薇等新品种,开发了以对节白蜡、红果冬青、火棘、茶花为主的地方特色品种,全县建设花卉苗木基地2.5万亩。四是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林业产业发展有效地改善了京山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成为近几年我县发展比较迅速的“朝阳产业”,目前已拥有国家级4A景区绿林镇大洪山风景核心区、国家级虎爪山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2008年,全县创旅游直接收入4.7亿元。

3.畜禽生产形成了较强的规模增收优势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养殖方式改革,促进全县畜禽养殖由分散饲养向集约化养殖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南部地区以工厂化笼养蛋鸡、规模化优质猪养殖为重点,中部地区以猪、鱼、鸭生态配套养殖为重点,北部山区以圈养土鸡为重点,着力培植发展一批养殖小区、专业村和专业大户。2008年,全县新建8个养殖小区,小区总数达到39个,规模养殖场(户)达5273个(户)。生猪规模化养殖量达到60%以上,家禽规模化养殖量达到80%以上;出栏生猪101.5万头,出笼家禽1097万只;畜禽业产值达到19.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9%

4.水产生产形成了较佳的特色优势在水产业发展上,我县坚持抓规模实行板快推进,抓特色发展名特品牌,抓质量推进无公害生产,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全县水产业人工养殖面积21.5万亩,其中精养鱼面积7万亩,鳖、龟养殖面积2.5万亩。永兴镇中华鳖养殖基地是全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第一批认证单位,钱场盛昌龟业公司是中南地区最大的中华草龟繁育基地。

此外,全县还以部分平原、丘陵镇为重点,发展沙梨、柑桔等鲜果8.5万亩,以山区镇为重点建设了400万袋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二)培植大企业,舞活“龙头”。全县围绕优质粮食、规模畜禽、生态林业、特色水产和优质食用菌等产业,着力培植农产品加工大企业,形成了一批辐射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加工龙头,基本上做到了一个优势、特色产业有一个以上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0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1家(国家级1家,省级8家,市级32家),涵盖了粮食、纺织、畜产品、蔬菜、白酒、肥料、油料、食品等行业。为壮大国宝桥米产业,自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湖北一袋米”的战略构想,举全县之力支持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抢抓发展机遇,创建全国大米行业一流企业,从土地征用、资金支持、项目扶持等方面全力向企业倾斜。先后争取省级各类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支持企业发展。在县经济开发区协调土地180亩支持企业新建国宝桥米精深加工园区,并为企业建设支持启动资金2050万元。支持企业投资1.08亿元,新建2条年产5万吨大米加工能力的生产线,对企业老厂区实行整体搬迁,使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支持企业对设备全面技改,增加糙米加工、免淘洗、自动配米装置等先进设备,新建8个立筒仓,增加仓容3.2万吨,达到6.2万吨,新上烘干设备,烘干能力由500/日提高到1000/日。通过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已达到4.64亿元,跻身全国大米加工企业前五位。今年元至4月,湖北国宝桥米集团共加工大米26.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9.97亿元,利税2395万元,其中核心企业加工大米14.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02亿元,利税1204万元。

(三)建设大集群,舞活“龙尾”。近几年,我县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初级加工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建立提高农副产品综合效益,扩大产业内涵,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已探索出以国宝桥米为源头,相关副产品开发为重点的桥米循环发展模式,正在实施粮食系列精深加工、循环和配套项目。

一是国宝桥米米乳项目由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投资4180万元,以碎米为原料生产米乳饮料,年产米乳饮料2万吨,已竣工生产,产品全面上市。

二是饴糖生产项目由裕丰糖业有限公司以碎米作原料生产饴糖,计划总投资5600万元,分三期建设,第一期项目于200712月投产运行。整个项目全部竣工后,年可生产16万吨饴糖和5万吨系列产品。

三是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引进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以稻壳、农作物秸杆等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5.1亿元,分两期建设,今年7月份可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后,年发电2.88亿度,年供蒸汽24万吨。

四是米糠油生产项目以米糠作原料提炼食用油,目前全县已引进6家米糠油企业建成投产,完成投资1.6亿多元,年产米糠油8万吨。

五是方便粥生产项目以桥米为原料生产方便粥,已建生产线三条,年生产方便粥1000万罐。

六是桥米酒生产项目。由京山惠峰酒业有限公司实施,计划投资1亿元,分三期建设占地180亩,年产桥米酒10000吨的白酒生产线。目前正在进行第一期工程建设,今年7月可竣工投产。

二、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优势与劣势

从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看,有喜有忧,有优势有短腿,主要表现为五大特点。

1.从企业数量上看,虽然农产品加工业总量较大,但小型作坊式企业过多,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偏少。2008年底,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00余家,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112家,纳入县经济主管部门调度的规模企业68家,占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的40%2008年,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6.92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量的48.2%。从企业数量和占工业经济的份量上看,农产品加工业的总量还比较大,但从单个企业销售收入上看,农产品加工的小型企业较多,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亿元企业偏少。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只有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过亿元的只有伟嘉纺织企业有限公司、湖北恒达实业有限公司、京和米业有限公司、中谷集团(京山)香谷坊八方米业有限公司和荣盛发展有限公司5家企业。

2.从门类结构上看,虽然农产品加工业基本涉及到了农业优势产业,但冷热不均,少数优势产业加工存在短腿问题。大米加工是我县农产品加工最热门的行业,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了较大的资金浪费和无序竞争。2008年全县仅日产30吨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就达96家,设备加工能力达195万吨,实际加工量为70.5万吨。由于原料不足,大部分加工能力较小的粮食加工企业只能从事季节性生产,高的停产时间达200多天。然而,目前商品量较大的肉类、蛋类、鱼类、菇耳类、干鲜果类的加工业却存在严重的短腿。

3.从发展趋势上看,虽然企业进入门槛较低,但受资金“瓶颈”制约,发展壮大缺乏活力。2000年至2008年全县新上各类加工企业多达400余家,但做大做强的却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瓶颈”制约严重,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在资金方面,一是大多数业主投入能力有限,自我投入能力在1000万元以下。二是金融支持力度偏小。最近几年每年农产品加工业需要信贷资金在5亿元以上,而金融部门每年支持不足2亿元,且主要集中在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等资产雄厚的大企业,大多数资产总额较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缺额较大,直接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和扩规升级。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和吸纳社会资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力度不够。2008年全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只有16个,占全县157个招商引资项目的10.2%,到资额1.93亿元,只占全县招商引资到资额20.5亿元的9.4%

4.从产品质量上看,虽然创造了国内知名品牌,但产品初级加工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差。近几年来,我县积极鼓励扶持涉农加工企业争创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08年底,全县共申报并有效使用“三品”品牌212个,其中有机食品2个,绿色食品42个,无公害食品168个。“京山桥米”2006年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使用“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宝牌大米2007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今年4月“国宝”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还有3个产品被评为“湖北名牌”。大米、茶叶等一批产品先后在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南六省农产品博览会等全国性会展上获金银奖项30多个,有效地扩大了京山农产品的影响力。如湖北鹏昌农产品有限公司、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的蛋品大量销往香港、澳门,年销售量1.5万吨以上。但从总体上看,全县创品牌的企业不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产品的销售半径过小,主要市场还集中在省内甚至周边县市,真正出省乃至走出国门的产品不多。

5. 从发展机制上看,虽然探索了订单生产等连接机制,但利益连接不紧,约束力不强,产业化经营的机制尚未建立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企业理应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大多是一种自由买卖关系,加工企业原料需求与农户在产品生产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没有形成比较有约束力的利益机制,种养业与加工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运作相对较好的桥米产业,也只是一种合同订单的连接形式,其他产业基本没有发展订单生产等企业与农户间的产购连接。在订单生产上,即便是签订了产购合同,也缺乏应有的约束力。主要表现是:一方面,龙头企业实力较弱,一旦遇到市场风险,企业无力抵挡,无法与农户兑现承诺;另一方面,农民合同意识淡薄,诚信度较差,农产品上市后,价格上有好处就找市场,有难处就找企业,合同连接缺乏应有的约束力。

三、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

县委、县政府按照打造武汉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的思路,制定了目前及今后几年农业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计划从四个方面着力,进一步夯实与大武汉对接的基础。

一是着力打造桥米百亿产业集群。重点实施好目前在建的八个深加工项目、循环项目和配套项目,计划在2010年新上方便米饭加工项目和饲料项目。力争通过五至七年努力,国宝桥米集群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二是全力打造畜牧产业集群。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到2012年,全县出栏生猪200万头,出笼家禽2000万只。加强畜禽种源基地建设,形成年提供能繁母猪6万头、禽类种苗2500万只的规模。加强畜产品外销,年销售蛋品3万吨以上。加强畜产品深度开发,重点引进禽类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抓好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溶菌酶项目建设,增强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外向度。加强畜禽粪污处理,扩大现有有机肥生产企业产能。

三是抓好生态林业产业建设。紧紧围绕打造绿色生态京山,建设“武汉后花园”和建设生态旅游大县的目标,着力抓好成片造林工程,到2012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抓好城镇绿化工程,通过3-5年达到城镇绿化“园林化”的标准。抓好花卉苗木基地建设,2012年,全县花卉苗木基地面积达到6万亩。突破性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引进板栗深加工企业,变林业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旅游产业,形成生态旅游链。

四是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依托京山盛昌龟业和永兴老柳河中华鳖养殖基地,在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上做文章,大力推进龟鳖生态健康养殖,建设高标准龟鳖池1万亩,推广龟鳖高效养殖面积2.5万亩。突破性发展小龙虾生产,到2012年,全县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15万亩。  

                20095

上一篇: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下一篇:突出洪湖水产旅游特色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